辽宁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工信部联手打造,财经节目中心重磅推出的大型融媒体报道《智造中国》,今日聚焦于东北的辽宁。这里是新中国制造业的摇篮,孕育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和第一辆内燃机车,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十四五”的新征程,老工业基地如何在新时代里实现自主创新,突破那些困扰我们的关键技术难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辽宁沈阳,探索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揭示机器人如何为工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在辽宁省沈阳市的新松机器人调试装配车间,气氛繁忙而有序。这里是全国机器人产业的领军之地,数千台工业机器人正在进行出厂前的最后调试。这些机器人,如同现代工业的精灵,各司其职,忙碌而精准。
AGV小车,作为工业机器人的重要一员,其应用广泛且多样,占比接近四成。为了满足各种工业生产的独特需求,AGV小车也展现出了千姿百态的形态。有的如叉车般灵活搬运,有的带有小叉子轻松托举,还有的体型庞大,力大无穷。这些机器人不仅是工业生产的得力助手,更是技术进步的见证者。
跟随记者的镜头,我们得以窥探这个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奥秘。在这里,工业机器人如何赋能工业生产,展现得淋漓尽致。辽宁沈阳,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在繁忙的协同作业现场,有一款特殊的机器人引人注目。它身处复杂的作业区域,却能迅速规划出一条顺畅的路线,不仅能够灵巧地避开前方的障碍,而且还能礼貌地礼让其他工业机器人。那么,究竟是谁在幕后指挥这场精彩的协同演出呢?答案揭晓——“超强指挥官”闪亮登场!这款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如同一位逻辑缜密的指挥官,为机器人团队提供了强有力的协同指挥能力。
在这个智能指挥系统的操控下,每秒钟都会给在场的所有机器人下达精确指令,确保它们能够迅速完成部署。而每个机器人的高效执行能力,则得益于其“大脑”——也就是机器人的主控器。这个主控器反应非常迅速,每20毫秒就能完成一个控制周期。这意味着在一秒钟内,这个卓越的控制系统已经进行了超过50次的控制运转。这样的协作效率令人惊叹,为机器人协同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高效。在这个智能控制系统的引领下,机器人团队仿佛成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完美展现了国产控制系统的卓越实力和无限潜力。汽车底盘合装机器人的海外之旅
随着工业技术的革新,自主化的工业机器人正逐渐引领着生产模式的变革。其中,汽车底盘合装机器人作为新晋领军者,正以其卓越的效能和精准度改变着汽车生产的面貌。这款机器人被设计用于工业生产中,精准地将汽车底盘的前桥和后桥稳稳托举,随后与吊装的车身进行精准对接,完成底盘的动态安装。它不仅重塑了汽车底盘合装的生产流程,更打破了国内机器人市场长期依赖进口的格局,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其独特的魅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机器人正扬帆出海,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实力。
工业机器人的力量:大国重器的得力助手
如果把移动机器人比作工业生产的稳健双脚,那么机械臂无疑是那双灵巧的手。这些机械臂的力量与精度并重,负重量从数公斤到数百公斤不等,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它们不仅助力日常生产,更在某些特定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实力。比如在半导体前端设备模块的生产中,或是在真空环境下的机械手操作,甚至是国产大飞机的精细检修,都有它们的身影出现。随着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这个行业正努力解决其他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更多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柱,它们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升了产品质量。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机器人将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的工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从这片土地上走出的机器人,不仅感知着中国工业的脉搏,更是铸就了中国制造业的坚实骨架,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辽宁,数控机床的国产化进程正在推动着制造业向高精尖领域发展。
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核心机器。高端数控机床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工业的迅猛发展,数控机床已经从过去的依赖进口转变为自主化、智能化的生产。
在辽宁大连的一个产业园区内,隐藏着一座宏大无比的工厂。这座工厂占地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位于恒温恒湿的地下。在这里,100多台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装配工作。
这里的负责人是陈虎,十多年前,他以技术专家的身份来到这里,参与了企业第一台自主研发的高端数控机床样机的制造。他亲眼见证了这台被誉为“工业母机”的高端装备,经历了无数次的迭代升级,如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些机床的升级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也推动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辽宁的制造业正在不断向高精尖领域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数控机床的国产化进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长,相信中国的制造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陈虎谈及,他们企业从最初每年仅能生产几台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局限,跃进到如今每年能生产高达250台机床的产能规模,这巨大的转变背后是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升级。他曾经介绍过,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做原点标定,这个环节能够使机床的工作精度达到标准。在过去,这一环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人借助工具反复测试,但经过智能化的改造,现在只需一键启动,就可以自动完成。
陈虎进一步告诉记者,技术与装备的更新换代并不仅仅发生在生产线上,更核心的变化在于控制系统。他们目前生产的高端数控机床,已经配备了“国产大脑”,从数控系统到电主轴、传感器、电机等关键部件,都已经实现了自主化生产。
眼下,一台正在装配的五轴卧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台机器主要用于生产飞机起落架等航空航天零件,其最大的回转直径能够达到1.2米。陈虎强调,这是他们在自主研发大规格机床产品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在辽宁的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大型装备不仅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起步与发展,而且对于其他制造业的繁荣也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辽宁正在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旨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借助数字化转型的东风,为装备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重大装备自主创新之路?为此,记者对辽宁省副省长姜有为进行了深入访谈。
辽宁:数字化转型助力传统企业重焕生机
走进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企业,技术工人们正在数字化车间里操作数控机床,精细加工离心压缩机的核心部件——转子。这家企业自1952年创立以来,七十载光阴,孕育出众多国之重器。而在2018年,它的数字化转型更是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辽宁省副省长姜有为分享道:过去,这个车间的设备都是独立运行,无法实现生产数据的汇集和传输,设备之间像孤岛一样。但现在,通过数字化改造,我们建立了车间运营管理系统,能够直接实现生产数据的传输和汇聚。
整个车间的生产运行情况都被集中在这个系统上。一眼望去,这里不仅有生产管理的数据,如任务总量、机台计划、转子部件和关键配套件的生产进度,还有设备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数据,一切都清晰可见,方便快捷。
数字化转型不仅优化了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使得企业管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这种变革为“老字号”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更多重大装备的自主创新。辽宁:智能制造加速发展,场景驱动与平台赋能成为新动力
姜有为副省长详细介绍了辽宁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进展。数字化改造只是第一步,辽宁已经建立了700多个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助力企业升级改造。通过与平台服务商的对接,辽宁的工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目前,辽宁已有33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了1.25万家工业企业的49.7万台设备,展示了数字化改造的显著成效。62,500多个5G基站和正在建设的5,200多个基站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
对于离散型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姜有为强调,提高研发设计的协同水平是关键。这需要整机厂、供应商以及用户的共同努力。基于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技术,协作设计平台的建设变得至关重要。
在大型装备产业链中,数字化改造尤为重要。以离心压缩机为例,其零部件众多,涉及供应商繁杂。如何让整机生产企业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加强协同,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是一大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辽宁省正在推动头部企业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整零共同体示范。通过建设数字化的平台,推动整机企业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实现同步研发、同步制造、同步物流和同步在线服务,进一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这不仅将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也将为辽宁的智能制造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今年底,这家企业将交付使用其自主研发的150万吨级“乙烯三机”,这一装备是乙烯生产的核心关键。乙烯,作为全球产量最大的化学品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过去,此类重要装备仅能从国外进口。如今,随着乙烯三机成功实现国产化,其规模已从最初的80万吨级跃升至150万吨级,这一跨越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成果的累积。
辽宁省副省长姜有为透露,我们已经突破了工业基础软件的瓶颈,实现了包括横向振动、机组选型等软件的自主可控。我们推动协同设计,让整机厂商和主要供应商一起同步创新,逐步提高驱动设备、辅助系统、关键配套件的国产化水平。
辽宁正在加大科技领域的投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今年,辽宁省将继续增加财政资金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力争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在去年600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增长。我们的目标是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取得更多成果,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
姜有为副省长表示,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致力于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期望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和全方位突破。辽宁正坚定走在科技前沿,为实现东北全面振兴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