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索斯投了8轮的机器人公司,10年烧光1.5亿美金死掉,给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启示

人工智能 2024-12-07 13:54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贝索斯——亚马逊创始人,新晋世界首富,同时也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投资大佬。在Google初露头角的那个年代,当Larry Page和Sergey Brin还在加州的无数车库公司中艰难打拼时,贝索斯独具慧眼,给了这两位年轻人25万美元的投资。到了2004年,随着Google的成功上市,他手中的股份价值飙升至2.8亿美元。

谈及为何投资Google,贝索斯坦言不讳:“我就是爱上了Larry和Sergey。”从投资的角度深入分析,贝索斯的心头好并非只有Page和Brin,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同样深得他的青睐。这位行业大佬在2008年创办了RethinkRobotics公司,贝索斯的风投机构Bezos Expeditions随后参与了该公司从A轮到E轮的8轮融资,累计投入达1.12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Rethink在十年间总共融资额为1.5亿美元。

布鲁克斯并非初出茅庐的极客,他在创立Rethink时已经声名显赫。他曾任MIT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还是上市公司iRobot的联合创始人兼CTO。这样的背景让贝索斯对他的投资更有信心,也让我们看到了贝索斯独到的投资眼光和深远的商业布局。他的每一次投资,都像是为未来的商业版图精心布局的一步棋。从行业风口的角度观察,贝索斯的判断似乎又一次精准无比。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报告,全球机器人市场在2017年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销量增速高达31%,创造了历史性的纪录。机器人领域的新兴创业公司如优傲和Franka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Rethink作为这一趋势的先驱之一,无疑在这一波浪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当我们眼光聚焦到工业机器人领域,从2012年开始,销量增速就已经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尤其是在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增速达到了惊人的58%,全球无出其右。令人遗憾的是,上个月底,备受瞩目的Rethink,这个早成立的、备受光环笼罩的公司,在销量不利的压力下,宣布了倒闭。

机器人浪潮来袭,但需稳步前行

对于行业内的观察者而言,Rethink的落幕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当我们将视线投向贝索斯的投资版图,Google与Rethink的对比犹如快慢赛道的差异展现眼前。Google的诞生如同一个经典的互联网创业故事:从车库起步,创始人Larry Page以25岁的年纪在斯坦福大学创造了传奇,边缘突破、迅速崭露头角。

同样被誉为酷炫黑科技的机器人,其商业化步伐却显然无法与互联网相提并论。以2008年作为分水岭,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轨迹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初期阶段,传统工业机器人独领风骚。从1961年Unimation公司为通用汽车安装全球首台工业机器人开始,这一领域便踏上了商业化道路。机器人在汽车领域先行落地,随后逐步拓展至3C装配等行业。这些机器人的面貌并非像科幻作品中所描绘的人形机器人,而是机械臂,这也是当前工业机器人的主流形态。

尽管机器人技术的潜力引人注目,但行业发展仍需稳步前行。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与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之间,存在着典型的快慢赛道差异。正如Google的迅速崛起,机器人技术也需要时间逐步成熟和普及。我们不能期待机器人技术一步登天,而是需要持续投入、逐步推进,让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发挥其巨大的潜力。机械臂形态的工业机器人:从机械控制到人工智能的演变之旅

在早期的机器人研发阶段,机械与控制是两大核心学科。我国的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学府,其机器人研究主要聚焦于机械系领域。而在美国,许多著名的机器人专业也设置在机电学院。在这一时期,工业机器人主要以机械臂的形态呈现,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全自动生产线上,追求高精度、高速度、高负载等性能指标。

到了2008年前后,这一领域迎来了新的变革。最初的变化源于技术的进步。从2007年至2009年,一系列关于机器人柔顺控制的重要论文相继发表,为“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不同,协作机器人能够与人一起协同工作,其最重要的指标是安全、简单易用以及便宜。Rethink公司便是协作机器人领域的先驱之一。

而更大的变革则在2012年到来,那就是由深度学习引发的人工智能(AI)热潮。此后,计算机视觉、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运动规划等软件和算法技术,以及相关的人才迅速涌入机器人领域。这一变革使得工业机器人开始具备更多的智能化特征,从而大大提高了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不再仅仅是机械控制的产物,而是逐渐成为了集机械、电子、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进步,工业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效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以往难以实现的诸多任务,如今已展现出希望的曙光。例如,机器人能够完成在复杂环境下的无序物品抓取,精准地识别环境物体并移动,执行难以编程的复杂任务,如柔软物体的处理和复杂装配等。这些突破性的进展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市场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一方面,人工成本不断攀升,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的效益愈发显著,尤其是在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另一方面,拥有强大AI技术和资本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正逐渐进军机器人领域。自2012年前后,部分互联网企业已经成长壮大,它们正将业务范围从虚拟空间拓展到物流、制造业和供应体系,成为机器人市场的新买家。

值得关注的是,一系列重要事件也在推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例如,亚马逊于2012年收购了机器人公司Kiva Systems,该公司专注于仓储系统的分拣机器人开发,与亚马逊的电商零售业务紧密相连。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对机器人技术的持续投入表明了他对机器人领域的热情和需求。而在2013年,谷歌一口气收购了包括“波士顿动力”在内的九家机器人公司,进一步证明了互联网行业对机器人技术的重视和布局。这一系列事件无疑为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到2016年后,机器人热潮从美国迅速蔓延至中国。2016年时,多数投资人尚未深入了解机器人技术,但到了2017年,机器人领域已成为众多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据2017年上半年AI领域的投资统计数据显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融资事件最为频繁,占据了总投资额的近四分之一。

资本和人才的大量涌入,新公司的纷纷成立,舆论的高度关注,都让机器人行业似乎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业界普遍预期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当我们站在2018年回顾这一行业时,尽管机器人在技术和市场层面都在不断进步,但其发展速度和预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Google一连收购了九家机器人公司并推出了“百万机器人计划”,而富士康也积极投身机器人领域,然而无论是科技界的Google还是产业界的富士康,其进展都未达到最初的设想。Google甚至在2017年卖掉了四年前收购的波士顿动力。富士康虽然已有数万台机器人在工作,但与百万机器人的目标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技术的发展总是短期被高估,长期被低估。机器人从“新技术”到“商业成功”的时间跨度,很可能比互联网C端产品的周期要长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对技术成熟度、可靠性和成本的要求更为严格。在互联网创业中常见的“精益创业”模式——先推出极简的原型产品,然后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迭代优化,在机器人领域往往行不通。工业级客户更注重产品的实际效果和成本效益,他们更倾向于在看到产品真正解决实性问题并带来收益后才会付费。

Rethink的策略失误可能就在于,他们过于追求成为颠覆者。在漫长而投入巨大的赛道上,生存与壮大是一项挑战。当我们眼光聚焦在协作机器人领域,Rethink和UR(Universal Robotics)的对比案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两个企业在赛道上的表现,为我们揭示了慢赛道上的成败关键。

让我们先来深入了解Rethink。这家公司起点高,背景华丽,可以说是“贵族创业”。创始人布鲁克斯一直秉持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他所创立的机器人包容体系结构,彻底革新了原有的机器人架构。早在1988年,他便设计出了一款令人惊艳/惊吓的六腿机器人Genghis。这款形似昆虫的机器人能在平面上自由行走并翻越障碍物,其生命体的行为模式让人叹为观止。

当我们谈论Rethink和布鲁克斯,人们总会联想到他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思考方式。在2008年创立Rethink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独特理念。当时,工业机器人大多在封闭的“围栏”内工作,自动化流水线上无法有人存在,因为那被视为不安全。布鲁克斯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性。他思考的是如何让机器人更好地与人类协作,而不是仅仅将它们局限在围栏内。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Rethink在赛道上取得了独特的优势。

相比之下,UR的崛起则展现了另一种策略的成功。与Rethink的高起点和贵族背景不同,UR更注重实用性和市场需求的满足。他们深入研究和理解市场需求,然后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机器人产品。这种务实和专注于市场的策略让UR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探索未来科技:双臂机器人Baxter的崛起与挑战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协作机器人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在这个大背景下,双臂机器人Baxter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协作能力和人性化设计吸引了众多目光。作为Rethink公司在成立三年后推出的首款产品,Baxter的诞生可谓开创了协作机器人的新纪元。

Baxter机器人的设计理念是与人共处、合作,其应用场景和追求指标与传统机器人截然不同。这款机器人的目标是在生产线上像工人一样简单示教后就能投入使用,无需复杂的编程过程。这一创新使得Baxter在市场上备受瞩目,被誉为“像热蛋糕一样大卖”的潜力股。

Baxter的推出并非一帆风顺。在激进地尝试许多新概念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串联弹性驱动器SEA的应用。

SEA技术的引入使得Baxter机器人的整体刚度和精度出现了显著下降,相较于传统机器人,其性能降低了两个数量级以上。这一变化使得Baxter机器人在停止在一个点时,会出现肉眼可见的晃动,轨迹精度更是存在厘米级的误差。对于大多数机器人使用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初次使用Baxter机器人的用户,可能会误以为自己的操作方法有误。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但Baxter机器人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独特的协作能力和人性化设计使得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我们期待Baxter机器人能够在性能和稳定性上实现更大的突破,为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二)低成本驱动器和减速器的挑战

机器人的负载、速度和精度等性能表现欠佳,关节存在较大的背隙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依赖精确动作的应用来说,无疑是一大瓶颈。

(三)双臂的潜在与困境

Baxter机器人的双臂设计,虽然在某些场景下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实际上,除了实验室环境外,其双臂往往被视为两个独立的机器人。甚至在许多情况下,一个手臂被闲置,未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尽管Baxter每个手臂的平均价格较传统机器人有所降低,但由于其精度问题,许多装配任务无法顺利完成,这使得双臂的优势大打折扣。在整体售价上,即便单个手臂的成本较低,但如果无法充分利用双臂协同工作,其整体价格优势便不复存在。

(四)编程模式的局限性

简单的teach-reply编程模式为使用者带来了便利,使得一些简单demo的完成变得轻松。对于复杂任务,这种编程模式却无法应对,仍然需要传统的编程方式。尽管Rethink公司在几年后推出了Intera 5来满足更高级的编程需求,但相较于传统的编程方式,其优势并不显著。这使得机器人在面对多样化、复杂化的任务时,显得力不从心。(5)内置相机的机器手臂

尽管机器手臂内置的相机在某些任务中可能派不上用场,或者无法满足特定需求,往往仅作为摆设,但这无疑增加了产品的成本。这款产品在工程实践中遇到了不少挑战,使得Baxter在实验室之外的环境中举步维艰,几乎无法在工业市场上立足,原本的“热蛋糕式”大卖预期也化为泡影。

Rethink的首款机器人尝试并未成功。2015年,Rethink推出了第二款机器人——Sawyer单臂机器人。尽管Sawyer在精度等性能上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依然未能超越传统机器人。其高昂的价格、并不突出的优势以及与传统机器人明显的性能差距,使得这款机器人在商业市场上的表现远未达到预期。

在技术的巅峰与商业的洪流之间,Rethink机器人遭遇了一道难题——技术与产品定义和使用场景的转化难题。如同工业流水线上的精雕细琢,达不到严格的工业标准,无法走进广阔的市场——尽管Rethink在十年里销售了2500台机器人,但多数销售对象是高校实验室。

与Rethink相比,Universal Robots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家起步于世纪初的丹麦机器人公司,起初并未引人注目,却悄然蓄力,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从推出第一款产品UR5开始,UR便致力于将机器人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场景的产品。之后的UR10和UR3等型号的推出,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机器人领域的地位。

UR机器人的成功在于其模块化设计,这一设计使得机器人在保证安全性和易用性的实现了负载和重复精度与传统机器人的相当表现。而其价格与传统机器人相比,也只是稍高。这种平衡了性能与成本的设计,使得UR机器人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其销量稳步增长,已成为全球出货量最高的协作机器人,占据了该领域的大部分市场。

《Rethink的沉重教训:硬件创业公司的艰难之路》

硬件创业公司的旅程犹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充满曲折与高风险。每一次试错都可能决定着公司的生死存亡。即使是背景雄厚的Rethink,也不例外。在长达十年的奋斗中,他们尝试了两款机器人和两代软件,但仍然面临重重挑战。这其中,他们学到了哪些宝贵的教训呢?

一、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从概念到技术,再到产品落地,最终实现商业成功,每一步都像是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尤其当技术转化为产品时,这一步骤更是关键。这一阶段需要产品经理对技术、应用和商业都有深刻的洞察力。遗憾的是,这样的产品经理在行业中十分稀缺。许多学术研究人员由于缺乏产业一线的实际需求洞察,往往过于理想化;而熟悉一线应用的人员则可能缺乏前沿研究的经验和能力,过于传统和保守。智能工业机器人产品的创新是综合性的,涉及机械、电子、软件和算法,需要在突破与妥协之间找到平衡,这使得技术到产品的转化更加具有挑战性。

二、寻求创新与持续发展的平衡

Rethink的第二个教训是要注意创新性与延续性的平衡。在追求创新的也要确保公司的持续发展。这需要公司在研发、市场、运营等各个方面都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创新性是驱动公司前进的动力,而持续性则是保证公司稳定发展的基石。二者缺一不可。

硬件创业公司的道路充满坎坷,但正是这些教训和反思,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行业的本质。Rethink的经历虽然艰难,但也为其他创业公司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希望每一个创业者都能从这些教训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关于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及定位,新指标与传统指标的平衡至关重要。理想状态下,新技术应用的新产品应实现“帕累托改进”,即每一个性能指标都不逊于旧产品。现实往往难以达到这一理想状态。例如,智能手机的续航和耐摔性就远逊于传统功能机。

革命性的产品并非简单堆砌新概念和技术所能达成,而是需要在众多因素间寻求平衡和妥协。要决定技术路线和产品设计,关键在于找到优势场景,占据生态位。

教训三:警惕“集成式创新”中的1+1现象。设想一个房地产商除了盖房子外,也提供装修服务,推出“精装修房”这一新产品,这无疑是合理的,它能为客户省去装修的烦恼。但如果这个房地产商进一步涉足生产家电,如洗衣机、冰箱、电视,并预装在房屋中交付使用,则可能遭遇1+1问题。

在机器臂等集成式创新中,需要特别小心这种情况的发生。实际应用中,视觉需求千差万别,相机、镜头的选型和安装位置往往都需要定制。预装的视觉系统如果不能满足特定需求,反而可能成为累赘。在追求集成创新的必须确保系统的可定制性和兼容性,以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随着先驱者的离去,新一代机器人的时代曙光已经初现。在协作机器人领域,以Rethink等企业为首的探索者们历经“八仙过海”般的探索期后,未来的技术路线逐渐明朗,各企业开始达成共识。

在另一个行业趋势中,机器人技术与AI技术的融合日益显著。近年来,控制、深度学习、传感器、规划等软硬件技术的长足进步,赋予了机器人行业前所未有的技术能力。我们欣喜地看到,AI与机器人的结合正在飞速发展,催生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创业公司。实际落地应用也在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运行深度学习、规划等智能算法的机器人在制造和物流场景中发挥作用。

作为先驱者,Rethink的贡献不仅在于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向客户和更广泛的群体展现了机器人未来的无限可能。他们的探索之路虽然坎坷,但正是这些挫折和教训,为后来的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们以身试坑,为后来的机器人发展铺平了道路。他们的努力,为新时代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布鲁克斯在领导的公司黯然退场后坚定表示:我们成功地将机器人从囚笼中释放,使其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始终以此为傲,坚信这类新型机器人的潜力尚待全面发掘。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如同家常便饭般普遍。布鲁克斯一直坚信,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将遍布机器人的身影。

如果从竞争的角度来看,Rethink似乎是一个高开低走的失败案例。但如果我们将技术创新视为一场旨在造福全人类的冒险旅程,那么过程的探索与体验,或许比结果本身更为珍贵。

对于当前备受瞩目的半导体等高精尖硬件创新领域,乃至整个高技术创业、创新领域,我们需要两种人才:既有敢于挑战时代极限的冒险家,也有稳健务实、能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的实干家。前者勇于面对失败和错误,后者则擅长取得胜利和成功。

在互联网创造无数奇迹之后,新一轮的技术创业之路更加艰难。伟大的失败与伟大的胜利一样具有价值。在这新一轮的技术浪潮中,我们既要欣赏那些能掀起巨浪的强者,也要珍视那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探索者。

——以上内容摘自甲子光年(ID:jazzyear)。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