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硕 机器人写稿还有哪些难点
在首届由新华网主办的“智能+”传媒超脑论坛上,中科院计算所博士生导师白硕博士发表了主题为“人工智能与传媒”的精彩演讲。他深入探讨了媒体智能化技术方面的挑战,并分享了自己在新媒体领域的见解。
白硕博士首先指出,新媒体的核心特点可以用三个“动”来概括。第一个是互动,强调信息交流的双向性;第二个是联动,强调信息的传播和影响的广泛性;第三个是自动,强调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自动化处理的能力。新媒体的表现不仅是数据,更是一种程序化的表现方式。例如,上市公司的年报从试点到全面推广,逐渐采用机器可读的语言形式,实现了数据的程序化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机器可以自动进行分析、对比和比较各种数据,引发互动。
白硕博士提到,内容本身也是手段,消费的同时也在生产。在社交媒体时代,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在编辑内容,员工可以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和分发过程中。这种互动性、联动性和自动性体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区别。他认为未来的智能媒体将是核心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史,白硕博士指出经历了三波高潮和两波低潮。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当前的人工智能热表现在产业热、投资热、学术热和八卦热等方面。他认为人工智能之所以如此火热,主要是因为其具备快、准、大、神的特点。硬件的进步使得算法更加快速高效,大数据的积累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的训练样本。人们的好奇心和阴谋论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人工智能的热点分布图展示了其发展的方向和主要成就。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方向是从调参到建模的转变,这需要解决非良定义问题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写作机器人面临诸如归因、举证、应景和个性风格等方面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智能媒体时代,人工智能与新媒体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为人类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体验。机器解读新闻的趋势正逐渐融入程序化交易领域,推动新闻向结构化标签体系转型。在大数据和知识图谱的支持下,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用户的兴趣画像。以前我们可能只是通过用户点评来了解他们,但现在借助知识图谱技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挖掘用户接触的内容,从而更准确地描绘他们的画像。
互动媒体正在引领一场革命,它不再仅仅是单向传递信息的媒体,而是成为用户掌控的媒体。音乐、电影等多媒体内容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开放结局的互动选择使得观众可以参与到剧情发展中,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者。随着数字媒体的去中心化趋势,确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用户创造的内容应当得到尊重和合法的权益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可读新闻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