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小散打天下 产业链逐渐形成

机器人培训 2025-02-22 11:40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在中国,外资品牌机器人凭借其技术优势及零部件成本上的压倒性优势,赢得了市场的极大份额。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短短时间内,国内涌现了近千家机器人公司。这些企业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经迈入了全面普及的门槛。

随着中国的工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以及机器人生产成本的下降,国内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加速增长的风口浪尖。尤其近期,美的收购库卡、富士康昆山工厂大规模裁员等重大事件,进一步催化了市场态势,使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据中国机器人产业五年发展规划预测,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年产量将达到10万台。而去年,这一数字仅为22257台,预示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随着产业链的逐渐形成,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潜力巨大。在自动化程度提升和存量市场改造的双重驱动下,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增长空间远未达到极限。众多相关企业的表现也十分抢眼,大部分机器人上市公司业绩实现了稳定持续增长。其中,新松、埃斯顿和新时达等企业的机器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显著。

尽管发展速度惊人,但这些企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虽然它们在本土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跨国企业相比,仍显得“散、小、弱”。在核心技术上,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减速器、伺服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上,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使得国内厂商对国际厂商的核心零部件依赖度极高,采购溢价严重,限制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突破。

尽管存在这些瓶颈,但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仍在不断壮大。据工信部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应用的企业已多达800余家。这些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内不断努力,积极投资扩充产能,提高技术实力,逐渐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链条。在政策的支持下,已经出现了一批骨干企业,并在各领域的中低端市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虽然仍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无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2014至2015年的热潮中,各地纷纷出台了近80项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全国范围内涌现了42个机器人产业园区。这股热潮,如春风般席卷全国。

中国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秘书长姚之驹近期表示,机器人产业正面临过热的风险。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地方财政支持的双重驱动下,本土企业纷纷进军工业机器人领域,寻求市场机遇。家电巨头美的与格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面对宏观经济的压力,它们将机器人视为新的增长点。美的集团已自主研发并投入生产多种机器人产品,而格力则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自主研发。两家企业虽然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但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家电巨头们通过不同的策略进军机器人行业。格力主张自力更生,注重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已成功研发出多个领域的机器人产品。而美的则通过资本手段提升自身技术竞争力,通过收购德国库卡、入股埃夫特等方式,不断拓宽其在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力。原徕斯机器人高级经理屠崴指出,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机器人产业的收购大潮。国产机器人在核心技术上仍有待突破,想要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计划仍有一段路要走。

尽管市场火爆,但国产机器人企业正面临内外双向挤压的困境。外资品牌在技术和零部件成本上具有压倒性优势,而国内市场上短期内涌现出近千家机器人公司,存在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

机器人的应用模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人们常常担忧机器人将取代大量制造业岗位,引发社会恐慌。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表示,机器人的普及程度远未达到人们想象的那样。目前市场上的机器人更多受限于智能化程度,不能完全满足人类需求。曲道奎认为,未来的机器人需要超越人类的物理能力和智能能力,朝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随着智能装备的高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优势和作用将越发凸显。无论是工业4.0还是全球企业的智能转型,工业机器人都是先锋力量。机器人的应用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机器人被视为一种特殊设备,而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机器人的市场定位已经远非过去所能想象。曲道奎认为,人与机器人的综合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不断丰富机器人种类,并将机器人的功能、性能与灵活性有机整合,机器人才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数字化技术和机器人为代表的第二次机器革命将改变世界。

上一篇:ai人脸替换李沁造梦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