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KA机器人带你玩转数字建筑 对话机器人数字建造先锋Johannes Braumann和袁烽教授
2015年7月4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外展出的一个创意户外雕塑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个雕塑并非人工雕琢,而是由两台KUKA机器人与Robo Team联手打造的杰作。它仅仅是当天“数字工厂”机器人建造工作营成果展中的一件作品。
为期一周的DADA 2015“数字工厂”机器人建造工作营汇聚了全球知名院校的学子,包括美国南加州USC、密歇根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韩国延世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同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的120多名学生。在31位导师的引领下,这些热情洋溢的年轻人们历经九天,完成了本次成果展的所有作品。其中,机器人木构建筑、机器人陶土打印、自主建造等设计作品的亮相,为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活动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来自奥地利的Johannes Braumann教授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数字设计研究中心的袁烽教授。作为Robots in Architecture“世界机器人在建筑中应用协会”的联合创办人之一,Braumann教授不仅是本次数字建造营的主题演讲嘉宾,同时也是项目导师。他与袁烽博士共同为我们揭示了机器人在建筑和创意领域的应用前景及最新趋势。
在采访中,当被问及关于机器人在建筑和创意领域的应用时,Braumann教授表示,虽然相比工业领域,机器人在建筑和创意领域的应用还相对新颖,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工业机器人在创意设计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产业关注并投入机器人研究。学术领域最初对机器人的应用持尝试和探索的态度,但现在已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研究,旨在让机器人在建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制造业和建筑业性质的差异是否会对机器人的应用带来挑战这一问题,Braumann教授认为,创意产业和制造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设计师不断尝试新的想法,而机器人需要完成更具创造性的项目。机器人需要具备更高的兼容性和操作柔性,这对软件编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款易于使用且具备开放性的软件,对于初次接触机器人的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
关于主导开发KUKA prc这款应用软件的选择,Braumann教授解释道,当初开展研究时,KUKA是唯一的综合性切削机器人解决方案供应商。KUKA看到了机器人在创意设计领域的潜力,并为他提供了大力支持。KUKA的机器人设计美观,能够满足建筑师和设计师对美的需求。对于非工程背景的人来说,KUKA的控制界面简单、易操作,这也是许多设计院校选择KUKA的原因。
对于未来“世界机器人在建筑中应用协会”的发展,Braumann教授表示期待。该协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会议,曾先后在维也纳和密歇根举办。明年,会议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办,并得到悉尼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等高校的支持。他希望能把这一活动带到中国,并与KUKA中国共同推进这一目标。
袁烽教授深度解读同济大学的建筑设计与机器人技术前沿合作。
在谈及机器人技术与建筑创意领域的融合潜能时,袁教授眼中闪耀着激动之情。他认为,虽然机器人在制造业大放异彩,但在创意领域的探索尚处于初始阶段。机器人为创意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媒介,仿佛是大脑与手的完美延伸。最近几年,跨界领域中频繁出现机器人的身影,这也标志着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结合的可能性被逐步发掘。
谈到国内建筑设计院校对机器人的应用情况时,袁教授尤为自豪地提到同济大学。他表示,在国内的200多所设计院校中,仅有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三所院校配备了机器人。在过去的三年里,同济大型机器人工作室的KUKA机器人已经助力完成众多令人瞩目的创意作品,让同济大学在这一领域走在前列。对于学校而言,选择机器人供应商时,可靠性、准确性以及维护频率等因素至关重要,而KUKA机器人无疑能够满足这些高标准要求。
在谈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世界机器人在建筑中应用协会”的未来合作时,袁教授表达了强烈的期待。他认为,“世界机器人在建筑中应用协会”是一个集结全球创意机器人应用的顶尖平台,让各方分享机器人在建筑、艺术和创意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同济大学已经与协会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在中国成立“世界机器人建筑协会”亚洲中心,并期待与Braumann教授展开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机器人的无限潜能。
学生们总是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他们的视角和尝试总能给我新的启发和灵感。我很享受与他们的交流,相信我们的合作将开启新的篇章,为建筑设计和机器人技术带来更加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