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破万亿元

机器人培训 2025-02-12 09:30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走进现代化的工业场景,我们看到的是“无人工厂”的繁荣景象,这是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国制造的生动缩影。想象一下,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生产线,勤劳精准的“机器人同事”承担着重活和累活,而生产流程则在透明的监测之下进行。坐在办公室里的管理者只需点击鼠标,便能指挥千里之外的工厂生产。这正是工业互联网带来的魔力。

这一切的背后,是我国正在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进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正在快速构建,已经延伸至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元。这一领域的发展,如同冉冉升起的朝阳,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走进三一重工的北京桩机工厂,你会看到工厂已经“脱胎换骨”。三年前,这里充斥着机器的轰鸣和电焊的气味,而现在,大部分脏活、累活、重活都被机器人所替代。无论是小小的钢板分拣,还是重达十多吨的桅杆装配,全部由机器人自动完成。工厂的生产节奏大幅加快,月产能达到了惊人的300台桩机。

类似的场景在江铃汽车的富山工厂也在上演。巨大的车间里,AGV无人搬运车忙碌地穿梭在既定的轨道上,将零配件运送到各个站点。整个工厂实现了能源数据的透明化管理,步入了绿色低碳的生产模式。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并非深奥难懂。简单来说,它利用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5G技术连接人、机器、物品和系统,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它是我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支撑。

我国工信部数据显示,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正在迅猛增长。全国已经建成开通的5G基站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96.8万个,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已经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与此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的企业数量超过了百万家。

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包括网络层和设备层,主要解决工业设备的通信问题;中游是平台层和软件层,提供类似Windows的操作系统;下游是应用层,主要是制造业企业依托信息技术进行系统生产。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完整产业链。

我国近五年来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未来的日子里,“十四五”规划将继续深化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部署。“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经明确提出了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制造业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应用普及率持续走高,已经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据最新数据显示,近两年的普及率提升了近五个百分点,高达83%的企业在应用工业互联网后,生产经营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从起步探索阶段转向规模发展。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的王鹏巡视员表示,工业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大领域,特别是在制造业、能源、矿业等支柱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工业互联网建设成本较高,中小企业在普及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数字化转型意识不强、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欠缺等。业内专家指出,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处理巨量复杂的数据。这需要高端人才和深谙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团队。而人才成本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未来,我们需要将制造业的数字化建设转变为高效的公共能力,通过集成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出简单易用的应用,赋能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让没有专业团队的中小企业也能利用最先进的智能技术提升制造工艺,开展生产创新。

随着“智能制造”的兴起,工人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培训。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对智能生产线、数字化系统运维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制造业人才将发生结构性变化。

教育部和人社部已经发布了针对工业互联网方向的新专业,并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未来产业工人将不再仅仅是“螺丝钉”的角色,需要掌握一线制造业软件开发、编程等技能。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将成为市场上的抢手人才,这也预示着制造业工人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将得到改善。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一个全新的制造业时代正悄然来临。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