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人工智能手术累计近400例 苏州医疗手术正迈入智能时代

机器人培训 2025-02-10 12:55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上周,徐阿姨,一位今年已五旬、家住香城花园的温馨人物,在家人陪伴下来到了苏大附一院骨科病房。她的腰弯了下来,脸上满含病痛之色。仅仅三天后,她挺直了腰板,自信地走出病房,自己乘车回家。这令人难以置信的恢复力背后,是人工智能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神奇应用。

徐阿姨所患的腰椎管狭窄疾病,在这里得到了不同于传统的治疗。借助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团队为徐阿姨实施了精准手术,让她得以在短短三天内恢复。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令徐阿姨惊喜连连,也让苏州全市的医疗界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

随着杨惠林教授——这位苏大附一院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以及马海涛教授——胸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的引领,苏州的医院手术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他们及其团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手术之中,赋予医生前所未有的“超能力”。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手术已经超过了300例,但大多数患者可能并不知情。杨惠林教授坦言,人工智能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如同为医生配备了一双“透视眼”和一双“稳定手”。CT建立的三维立体结构让医生拥有了穿透皮肤、肌肉的超级“视力”,导航系统则为医生提供了精准的定位系统。更令人惊叹的是,根据医生预设的路径,机器人“手臂”可以在骨头内打“钉子”,精准度高达1毫米以内。

从杨惠林教授口袋里掏出的一个骨科用的螺钉,不禁让人惊叹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发展。这枚看似普通的螺钉背后却是人体结构与材料的完美结合。脊柱手术是高度复杂的手术之一,要求医生具备极高的精度和稳定性。而现在,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设备,医生能够以最小的损伤完成最有效的手术操作。在过去被认为是手术禁区的复杂部位也被逐渐突破。

在探索人工智能手术的过程中,苏大附一院的医生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不仅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技能,还邀请国际顶尖的医生来苏州指导交流。他们建立了骨科研究所,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平台,从骨科3D模型构建、术前规划到手术影像导航等每一步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实践。正是因为这些努力,他们的手术成功率在不断提高。据资料显示,骨科椎弓根固定术的成功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9%。

尽管人工智能赋予了医生前所未有的能力,但专家们强调,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医生的角色。在手术中,机器人只是按照医生预先设定的路径进行操作,诊断与决策的核心问题仍然由医生掌控。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医生能够更高效地开展工作,但医生的经验和判断仍然是无可替代的。上周,苏州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和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苏州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合作与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将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奇迹和改变生活的故事。医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工具的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技能,才能推动医学不断向前发展。杨惠林比喻道,椎弓根固定术的应用就像骨科从徒步走向骑自行车,而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更是引领我们驶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就如同从自行车跨越到汽车的速度升级。对于未来,他满怀信心地预测,骨科领域将会出现像“高铁”和“飞机”一样的技术革新。

人工智能无疑是未来的主流趋势,它不仅是手术领域的发展方向,更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盛乐对人工智能有着深刻的理解:其中,“人”代表了智慧的来源,“工”体现了其可操作性,“智”则是以大数据为基础,而“能”则表现为其自我学习的能力。

马海涛同样强调了大数据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他也指出,大数据的收集、积累和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他提醒我们,既要重视人工智能的潜力,也不能忽视人类自身的价值。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智慧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

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医生们将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更高价值的工作。杨惠林的这一观点得到了盛乐的赞同。盛乐表示,人工智能可以协助医生解放双手、双眼和双脚,在影像、心电、病理、超声等方面,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诊断。远程会诊系统的普及,更是让医生无需亲自到场就能进行会诊,这样医生就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开展研究工作,真正把时间还给医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