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步入万亿时代 如何打造产业升级中国路径

机器人培训 2025-02-10 12:19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在9月26日的中德CPS与智能制造论坛上,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女士透露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已经崭露头角。据相关机构测算,智能制造产业的销售收入已从2010年的3000亿元跃升至去年的1万亿元,展示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徐女士进一步指出,智能制造的专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涵盖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数控机床、智能装备等多个领域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总数预计已超过百家。尽管成就显著,中国的智能制造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规模小、企业分散且实力较弱等挑战。

与德国和美国不同,中国在推进智能制造时,需要同时应对工业4.0的布局、工业3.0的推广以及工业2.0的补课,这一局面让许多中小企业对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感到迷茫。对此,业内专家从数字化研发设计、制造设备数控化、智能控制、制造服务规程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中国路径”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具体实施时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有望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约20%。虽然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但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仍处在研发阶段,仅有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贡献率较低,意味着这一领域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委会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6)》也指出了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存在的问题,包括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基础非常薄弱等。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和自动化生产线成本的下降,市场对智能制造的需求日益旺盛,政策对智能制造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徐晓兰强调,智能制造不仅仅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应用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一种新的工业形态。她表示,一些地方对智能制造的理解存在片面化、简单化的倾向,这是需要纠正的。

正在加大对智能制造的金融支持力度,包括设立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向政策性银行推荐项目等。多个省市正在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成立相关联盟并出台产业规划。

论坛上,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提出了中国推进智能制造的建议。他认为,中国应结合国情,借鉴德国和美国的特点来推进智能制造。德国重视生产线的智能化构建智能工厂,而美国则重视发展工业互联网。中国工业2.0、3.0、4.0并存的情况决定了我们必须谋划4.0的同时全力打造3.0并补充2.0的欠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关注五大切入点来探索智能制造的“中国路径”。谈及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李毅中深有感触地表示,巨大的市场潜力、工业化城镇化的强烈需求以及雄厚的资金积累,都是中国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在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秘书长、智慧工厂研究院院长王健眼中,尽管许多中小型企业对智能制造的概念仍感迷茫,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但对于中国发展智能制造的必然趋势,他却有着清晰的认知。

李毅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发展智能制造的路径及五个重要切入点。数字化研发设计是核心,需要大力推行仿真模拟、三维描述、高速运算以及大数据信息工具。目前,中国的数字化工具在研发设计领域的使用率已达到52%,预计至2025年将提升至84%。电子信息技术需嵌入产品之中,以提升其质量、功能和附加值。特别是在关键零部件、元器件以及新材料方面,自给率仅20%的现状亟待改善。以高端芯片为例,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状况必须得到重视并积极研发,预计至2020年自给率将显著提高。

第三,制造设备的数控化是关键。推动数控机床、机器人以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旨在使关键工序的数控率从目前27%的水平提升至64%。制造过程的智能控制也是重中之重。生产流程必须进一步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以实现本质安全、柔性制造的目标。企业内部需建立一套新的制造服务规程,使智能制造能够实现标准设计作业,并对质量安全、能耗、物耗以及环境保护等要素进行精准控制,从而真正将制造厂转变为智能工厂。

对于推进智能制造这一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徐晓兰表示,需要不断的探索与试错。她指出,中国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目前尚未有太多的经验可循。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包括一些颠覆性的技术,都可能为相关产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机遇。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差错,但对于试错应有足够的容忍度。智能制造的发展之路,需要我们持续探索与勇敢尝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