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现代化采用运河战略实现三次跃进
近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在座谈会上发表了主旨发言。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三十年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蓝图,并深刻提出了中国工业现代化应遵循的三个原则、三个议程和三个目标。
何传启的演讲如同一场精彩的交响乐,他详细解析了中国工业现代化这一宏伟主题。未来的工业发展路径清晰可见:我们要沿着综合工业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吸取两次工业现代化的精华,避免其误区。我们将坚持“质量优先、创新驱动和环境友好”三个原则,推进“中国质量十年议程、工业创新议程以及绿色工业议程”。我们决心实现三个建设目标:工业质量强国、工业创新强国和绿色制造强国。这一蓝图充满着力量与希望,昭示着我国工业的辉煌未来。
何传启强调,目前我国虽是世界工业大国和制造大国,但距离工业强国和制造强国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我们的工业和制造业规模虽居世界第一,但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却位居世界中下游。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坦途,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重重。世界工业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发达国家工业和制造业占GDP的比例虽然持续下降,但其劳动生产率却在不断提高。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工业的未来发展何去何从?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我们可以采用“运河战略”,迎头赶上世界工业的未来前沿。这意味着我们要瞄准高端市场,持续向第二次工业现代化转型,大力推进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六个方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质量优先、创新驱动和环境友好的原则,以此推动工业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中国工业的三次跃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量”,从“中国质量”到“中国标准”,再从“中国标准”到“中国设计”——我们必须全面推进工业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我们要建设工业质量强国,推动工业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和工业生态文明也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不仅是中国工业的辉煌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新篇章。当我们迈向充满无限可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工业4.0”,我们看到德国引领的这一前沿科技变革背后的强大力量正在逐渐渗透至全球每一个角落。这是一种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全新时代,引领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机器自组织化的未来迈进。在这一愿景中,人类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作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之后的全新里程碑,工业4.0无疑标志着制造业的巨大转变。在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的推动下,“工业4.0”概念一经提出,就在欧洲乃至全球工业业务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同。
与此中国也在积极布局自己的制造业未来战略。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指引下,中国制造业开始了自己的转型升级之路。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已经开始落地生根。人才作为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是这一战略中的核心要素。
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强国都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美国依托其顶尖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制造领域的佼佼者。德国则通过长期坚持并推广双轨制教育,成功塑造了工匠品质的“德国制造”。在中国,虽然拥有庞大的人才储备优势,但在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过程中,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显得尤为重要。金模网CEO罗百辉指出,制造业企业应积极培养与引进创新型人才,并通过整合人才资源来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的李北光副司长对此表示赞同,他强调在《中国制造2025》的指引下,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他也提到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凝聚创新资源整合、利用产业联盟等新的机制和模式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平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心将不再仅仅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为主要方向,真正由大到强转变。这样的转型不仅是时代的召唤,更是中国制造业迈向世界强国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