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牌战略 智电时代的制胜秘诀
时尚轮回,造车亦是如此。面对市场的灵魂拷问:“还需要一个新品牌吗?”各大车企纷纷推出新品牌,如比亚迪的方程豹、仰望,长安的阿维塔、深蓝等,仿佛回到了那个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时代。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多品牌战略一直是自主品牌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尽管一些品牌在初期尝试多品牌战略时遭遇了失败,但现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多品牌战略再次被自主品牌所重视。
回望过去,多品牌战略在中国汽车市场曾经遭遇过挫折。那时的失败源于技术水平不高和消费者认可度低,低价内卷成为了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市场格局中合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自主品牌的市场覆盖面狭窄,多品牌战略的重合度过高。随着智能电动车的发展,自主品牌已经取得了广泛认可,市场覆盖面迅速扩大,多品牌战略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现如今的多品牌战略与过去有所不同。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时代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通过多品牌战略可以进一步细化竞争,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以蔚来为例,主品牌负责提升品牌形象,而子品牌则负责走量,获得规模效应,相互配合以分摊成本,从而提升整体表现。这种多品牌发展之路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品牌的发展。
多品牌战略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利用自身知名品牌延伸到发展多个品牌的战略规划。这些品牌相互独立但又存在关联,共同构成企业的品牌体系。在汽车行业,多品牌战略能够带来差异化生产和营销,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在中国市场上,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有多品牌战略的应用。在过去的实践中也曾经遭遇过挫折。
以吉利为例,早在规划之初就计划通过多品牌战略来扩大市场份额。全球鹰、帝豪和英伦等品牌相继推出,但最终回归到一个母品牌的战略道路上。这是基于对集团内部资源分配的考量,避免资源过于集中于某一品牌而忽视了其他品牌的发展。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并没有认为多品牌战略是一个错误,因此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逐步孵化出多个品牌。现如今吉利已经掌控了多个品牌,不断拓宽产品覆盖面,为多品牌发展腾出了更多空间。
时尚是轮回的,造车亦是如此。现如今的多品牌战略已经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进步,自主品牌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品牌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大和竞争的加剧,众多自主品牌开始深入挖掘细分市场。奇瑞风云、长安启源、吉利银河等纷纷向新能源市场进军,而长城推出的坦克品牌则稳固了其在硬派越野市场的地位。这一发展大势下,自主品牌通过多品牌策略,成功覆盖了更多细分市场,从而全面提升了自主品牌的整体竞争力。
内外兼修,策略先行
尽管吉利、奇瑞等品牌的初期多品牌发展战略遭遇了一些质疑,尤其是担忧内部竞争过于激烈,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但在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同一策略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当前的多品牌发展策略,正是自主品牌在智能电动车时代的重要策略,其适用性日益凸显。
从企业内部角度看,智能电动车时代的三电系统趋同,使得多品牌发展在新能源领域相对更为便捷。与燃油车时代复杂的动力组合不同,新能源车的动力系统更为统一,这为不同品牌之间的协同创造了条件。极氪007和领克Z10的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在同一动力系统下,多品牌可以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进而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从市场角度看,尽管内部竞争存在,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兄弟品牌间的协同合作更为关键。先共同开拓市场,再分享成果,这种策略有效地将资源最大化利用。领克和极氪作为吉利汽车的兄弟品牌,在零部件、产业链甚至车型上的协同,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增强了整体竞争力。这种竞争不是互相消耗,而是互相促进,每多卖出的一台车,都是在为整个集团降低成本。
除了产业链协同,销售渠道的协同也是多品牌发展的重要手段。新能源车的售后利润较低,因此销售与售后的分割成为趋势。集团负责售后保养,而单个品牌独立建设销售门店,这种模式下单个门店成本低,而集中售后保养也能增加利润。
从行业视角看,新能源时代的产品体验趋同是一大挑战,而品牌的差异化发展则是行业趋势。多品牌在协同中寻求规模效应,在品牌发展中塑造差异化,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它们既竞争又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智能电动车时代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成为领跑者。这种发展模式展现了一种深度协同、内外兼修的竞争策略,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