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设备加快国产化脚步 手术机器人时代还有多远

机器人培训 2025-01-22 14:42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医学技术的新篇章:手术机器人的精准时代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领域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创新浪潮。手术机器人、3D打印技术、ICU急救设备以及眼科诊疗设备等高端技术正在为医学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当下,国产医疗设备也正在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努力从使用大国向研发制造强国转变。

在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的应用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提出,要促进产学研医紧密结合,推动医疗设备产业从仿制研发向自主创新转型。今天,我们将聚焦于手术机器人的领域,为您呈现这一新技术的解读和观察。

不久前,王先生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治疗,因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而无法站立的他,如今在田伟院长及其团队的精准操作下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田伟介绍,机器人在皮肤上探明“病灶”后,在三维影像技术的辅助下,能精准地为患者植入椎弓根螺钉,并对骨折处进行固定。

目前,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系统如骨科手术机器人、颅颌面外科精确治疗机器人系统、“妙手S”手术机器人等正在逐渐普及。这些手术机器人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带来了医疗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田伟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开展的研究项目,日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们研发的骨科机器人由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3D成像系统三部分组成,可以微创实施复杂外科手术。自2002年起,田伟就率领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提出了计算机辅助脊柱外科微创手术的理念。

除了骨科手术机器人,还有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院长郭传瑸率队研发的颅颌面外科精确治疗机器人系统。这套机器人系统真正实现了中国制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郭传瑸表示,整个课题的研发过程就是不断打破行业界限的过程。

手术机器人的最大优势在于创伤较小、精准定位和精准操作。传统的大切口脊柱外科手术需要将整个椎板掀开,而机器人手术可以在极其狭小的空间内突破医生眼睛和手的局限进行手术。机器人可以超越人本身的能力,帮助医生在三维影像下设计操控手术。复杂手术微创化,手术时间减少50%,出血减少95%,这是田伟对其骨科手术机器人优势的概括。

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延伸了医生的手和眼,带来了医疗领域的精准定位与操作新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学研医的紧密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医疗领域将会更加充满希望和可能。从“机器人+”到“医生-机器人-患者”共融的探索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术机器人已成为现代医疗领域的一大亮点。田伟及其团队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探索,正代表着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他们设计的手术机器人精度高达0.8毫米,能够满足颈胸椎等部位的高精度手术需求。这一技术的突破,无疑为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田伟指出,未来的手术设计中,医生主要负责决策,而机器人则负责执行手术动作。这一模式将人和机器的各自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判断,为手术提供精准的设计方案;而机器人则以其稳定、精确的性能,确保手术的高效和安全。

目前,手术机器人在部分大医院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在北大肿瘤医院的应用实例中,达芬奇机器人为一位患有恶性间质瘤的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通过机械手臂的精准操作,医生能够远程完成复杂的手术过程。

尽管手术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它们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克服患者在手术中的呼吸节律是手术机器人操作的一个难点。尽管机器人主动操作的技术储备已经具备,但如何在手术中实现机器人的自主操作,仍然需要遵循严格的国家标准。

从全球医疗市场来看,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巨大。在我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已经开展了医用机器人的相关研究。我国手术机器人市场仍然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如缺乏行业标准、高昂的手术费用、医保报销问题等。

专家们表示,要推动手术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政策障碍。例如,建立手术机器人的国家标准,提高机器人手术的报销额度,简化申报手续等。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也需要进一步推动,尤其是在自主研发方面。目前虽然研发项目众多,但真正推广到临床的并不多。

从“机器人+”到“医生-机器人-患者”共融的探索之路还很长。需要、医疗机构、科研团队和患者共同努力,推动手术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田伟及其团队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未来医疗领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与医疗的深度融合。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