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猎豹移动带着“全球第一工具应用开发商”的光环在纽交所上市,那时的移动端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过去的两年里,猎豹成功实现了平台化转型,解决了以产品为导向的公司如何实现商业化,以及在利润和用户达到一定体量后如何实现下一轮增长这两个行业难题。
尽管猎豹移动的视角已从海外转回国内市场,并成立了紫牛基金推出了直播应用“头牌”,但“海外”一直是猎豹鲜明的标签。事实上,近三年的“出海潮”让许多之前默默无闻的公司声名大噪。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流量价值空间的日益饱和以及价格机制的完全公开,“出海拓荒”似乎已不再是企业发展的标准路径。从年末到年初,一批工具型应用和移动广告商再次将目标对准了熟悉的海外市场。尽管如此,他们仍面临着价值空间缩窄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一位从事海外移动广告投放的从业者透露:“以前我们可能通过展示广告赚取0.8美金,现在却连0.5美金都赚不到。”那么,海外市场还有多大的价值空间?作为多数“出海”企业的发展模板,猎豹移动又将如何面对不再是单一市场的挑战?
今年年初,360和昆仑万维共同认购了著名浏览器公司Opera 100%的股份,并在多个海外市场表现出色,快速占领了主导市场份额。被“压制”一年后,这个曾经的国内市场竞争者似乎找到了合适的追赶节奏。
与此猎豹移动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他们设立了机器人公司并投入了5000万美金。为什么猎豹如此看重硬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此新兴出海企业如SoloLauncher、Kika和Yeahmobi等也在新一轮的浪潮中迅速崭露头角。
某针对东南亚地区的社交应用产品团队负责人透露:“这一批做海外市场的公司数量并不比之前少,但竞争状态更为理性。”虽然刷榜和买量的现象仍然存在,但大多数出海公司和产品都选择了更为健康的产品策略。Google Play的一位负责开发者关系的工作人员也告诉我们:“中国公司在Google Play上的下架率在近一年来得到了很大的降低。”尽管表现不如上一批出海企业激进,但这些企业仍有机会构建自己的平台,正如猎豹过去所做的那样。
必须承认的是,在过去,由于价格的不透明,移动广告商之间的差价利润空间很大。但现在,随着Google、Facebook等平台透明的价格机制的实施,移动广告的变现空间开始变得越来越狭窄。基于海外市场的移动广告平台和应用程序开发商似乎到了一个发展瓶颈。猎豹CEO傅盛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自有流量体系的构建。正如猎豹基于自身工具产品流量构建的移动广告平台一样,他们正在努力扩大自有流量空间,并希望通过内容型产品如musical.ly、“别踩白块儿”和“头牌”等来实现这一目标。虽然现在不是最佳时期,但新一代的出海公司们有着更为长远的生存空间值得期待。迈向硬件领域:猎豹机器人公司的崭新征程
在猎豹今日的全球媒体开放日上,傅盛果断宣告:猎豹的下一步,必定是硬件领域。为此,猎豹和他本人共同投资了5000万美金,成立了一家全新的猎豹机器人公司。
为何猎豹会将目光锁定在硬件,特别是机器人领域呢?这5000万美元的投资背后,藏着怎样的逻辑?
傅盛解释道,软件的发展一直受到硬件水平的制约。正如深度学习的进步受限于GPU的发展一样,智能机器人的未来市场,其潜力远超过智能手机。他分享了自己参观软银投资的Pepper公司的经历,并表示:“中国作为制造中心,拥有全球最优秀的生产厂、软件工程师以及惊人的执行速度和市场,机器人领域若能取得突破,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中国。”
面对智能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机遇,傅盛坚信,不同公司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推动市场发展的必要动力。他表示:“我们尊重每一个竞争对手,会深入研究、学习他们的产品,甚至拆解以寻找值得学习的地方。”
那么,为何选择投资而非自主研发的方式进入机器人市场呢?傅盛认为,进入一个全新领域时,投资并让其成为独立发展的公司是最好的方式。他强调:“我希望这家公司不仅仅是一个部门,大公司的创新容易受限,很难吸引顶尖人才,也容易受到创业公司的。”
猎豹的战略方向也调整为“先本地化再全球化”。傅盛表示,公司将在一些新兴领域如机器人技术方面,先在特定市场进行探索尝试,成功后再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他特别指出,从软件转向硬件的“必经之路”就是从人工智能的热门领域——机器人入手。
值得一提的是,当被问及小米正在研发的机器人以及是否与雷军探讨过相关话题时,傅盛表示:“我和雷军不常沟通我们各自在做什么。我觉得做机器人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常思维。”展现了猎豹在机器人领域的决心与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