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天津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告成立。首批成员包括我市12家领先的企业及顶尖的高校院所,共同致力于突破机器人本体和核心部件制造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以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作为新兴技术的典范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智能机器人正在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注入智能化动力。
目前,天津机器人产业规模正在持续壮大,近200家相关企业汇聚于此,整体产业规模已接近21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产量分别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一切标志着天津已初步构建了涵盖关键系统部件、机器人本体及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
随着天津市工业基础的日益雄厚,以及重点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应用场景的智能化需求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被部署到工厂生产线中,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在静海区的申通快递二期转运中心,“双11”期间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展现出了其强大的潜力。受益于自动化设备的支持,分拣员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用工成本也大幅下降。这只是智能装备提升效率的一个缩影,众多企业在机器人的赋能下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
为了满足这些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天津的机器人企业正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攻克技术难题。走进天津福莱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你会发现一套正在测试的柔性屏组装系统集成设备。这是手机曲面屏生产线上的重要配套设备,集成了数十项专利技术,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天津朗誉机器人有限公司通过其重载AGV等核心产品解决了企业在物流方面的难题和痛点。目前,该公司正致力于研发负载达1000吨的重载AGV,以满足市场需求。天津的机器人产业还涵盖了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其中工业机器人的产值占比较大。
不仅如此,天津市在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创新方面拥有明显优势。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顶尖高校都建有机器人研究所,同时还有几个国家级技术团队,为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市的机器人产业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产业链日趋完善。核心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等各环节都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应用。特别是在汽车、3C、半导体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场景,天津市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天津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正步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科技的前沿,天津大学开发的“海燕-X”水下滑翔机惊艳全球,其最大下潜深度超越万米,创造了同类机型的世界纪录。而在机器人技术的研发领域,国人机器人自主研发的“g”齿形谐波减速机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其在精度及传动效率上的突破令人瞩目。旗领科技研发的高精度RV减速机性能同样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成就彰显了我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卓越进步。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合作也愈发紧密。在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并联机器人正在高效作业,它们每分钟能完成60至120次的搬运和抓取操作。这些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只是冰山一角,京津冀地区的企业合作已经深入到机器人产业的各个领域。
辰星公司不仅在河北省拥有百余家客户,包括知名企业如石家庄四药、君乐宝乳业、北京同仁堂等,其在京冀两地的业务增速更是超过了公司整体的增长速度。与此京津冀地区也成为了辰星机器人产品零部件的主要来源地,约70%的零部件来自这一区域。
在天津,许多机器人企业也将采购的重点放在了京津冀区域。朗誉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产品中,钣金加工和一些电机、电池主要采购自河北省,部分液压零部件则来自北京。目前,京津冀的采购量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总采购量的85%。行业组织也在积极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如天津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正在建设京津冀成果孵化、中试、验证基地及技术转移联盟等。
京津冀三地正聚焦于机器人产业本体和核心部件制造的发展,依托各大科学城和产业新城等载体,构建涵盖多个机器人领域的产业体系。三地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推动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如此,三地还积极建设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强化对接与合作,实现产业的内生循环和优势互补。去年,三地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了惊人的480亿元。
在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秘书长张欢喜看来,天津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与北京和河北省形成了紧密的产业联动格局。他呼吁三地企业加强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优先开放应用场景,打造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