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中国制造

机器人培训 2025-01-16 16:52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创新之路:中国制造的蜕变与挑战

在《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中,中国国务院强调了制造业的重要性,指出它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此刻,中国已屹立世界制造大国之巅五年之久。

回望过去,1990年,改革开放刚刚走过12个年头,中国制造业的产值仅占全球的3%,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0%。这一数字揭示了中国工业基础的脆弱。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到2010年,这一比例跃升至19.4%,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中国制造的崛起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关注。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坦言,美国在制造业危机后必须奋起直追。尽管中国赢得了制造的规模,但《金融时报》的资深记者彼得·马什在其著作《新工业革命》中指出,中国在研发方面仍有短板。

分析指出,中国制造之所以规模巨大,主要得益于其庞大的人口。由于研发能力的局限,这一巨大产值并未带来相应的实际价值。例如,在一台iPhone的生产中,中国只负责组装,赚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利润。

幸运的是,中国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中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等方面仍有不足。升级中国制造的关键在于突破技术瓶颈。这是一条没有浪漫曲的创新之路,需要艰苦努力,无法依靠捷径。

在实践中,中国尝试过自力更生的原始创新之路和引进吸收再创新之路。高铁是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性,无法完全复制高铁的经验。

除了高铁,中国电信行业在移动通信标准制定上的经历也颇具借鉴意义。从2G到5G,中国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强,体现了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突破理想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众多中国电信设备商和运营商成长为国际巨头,华为、中兴等设备商更是已在国际市场面临完全的市场竞争。

中国在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面临更大的挑战——技术创新。这需要、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共同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自2012年起,华为已成为全球电信设备领域的翘楚,其营收的70%以上来自于国际市场。到2014年,华为不仅在利润上追上了标杆企业爱立信,更在中国企业中独树一帜。华为的成功并非仅限于国内市场,而是经过了国际竞争的洗礼与历练。

华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源于其持之以恒的技术投入。从创立之初,华为就明确了研发的重要性,制定了研发投入不低于营收10%的制度。目前,华为拥有全球超过17万名员工,其中近一半是研发人员。在2014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达到了惊人的408亿元,研发占比高达14.2%。

企业研发强度,即研发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相较于主要发达国家的企业平均研发强度普遍在2%以上,华为的研发强度无疑令人瞩目。与之相比,许多中国企业尚未意识到研发是生存之本的重要性。华为在中国企业中堪称凤毛麟角,即使与齐名企业联想集团相比,其研发强度也远超对方。过去十年,联想的累计研发投入尚不及华为去年一年的研发支出。

华为的成功不仅源于技术突破,其企业管理水平的突破也是关键。华为自1999年起与IBM等顶级咨询公司合作,引进了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方法,坚守“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管理变革指导思想。这使得华为能从2005年之前的偶然性成功走向近年来的必然性成功。

尽管中国企业的研发费用在增长,但许多企业的研发产出并未同步增长。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研发强度虽高,但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中国的研发资金投入结构也不合理。企业研发投入几乎全部用于产品开发,而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但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开发层面也难有大的突破。

国家研发强度是指一国研发支出占该国GDP的比重。中国在过去的十年中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问题不仅在于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还在于管理水平不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高校与科研院所获得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长期徘徊在低位,而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也是一大问题。

站在历史的长远视角看,中国的科技崛起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欧美国家有着深厚的科学传统,而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后近150年的努力积累了强大的科研实力。与中国对比,尽管我们在专利申请数量上有显著增长,但在专利质量上仍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尚未有人在诺贝尔科学奖上获得荣誉。

面对这样的现状,《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到2049年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的目标。这是一个紧迫而崇高的任务,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智慧去实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