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写诗是否等于创造
近日,一首五言绝句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首诗的措辞优美,平仄工整,令人印象深刻。令人惊讶的是,这首诗竟出自一个机器人之手。是的,你没有听错,就是机器人,上个月中科院院士张钹向大家展示了这一令人瞩目的成果。
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不禁惊叹:难道机器人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时代已经来临?深入思考后,我们不禁对此产生疑问。
虽然机器人能写诗、能写新闻,但它们真的具备创造性思维吗?专家对此并不认同。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院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刘景泰表示,机器人写稿并非创造性行为,而是基于大数据的搜索技术。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其新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机器人目前还无法做到创造性思维,仅仅是像百度一样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组合成一篇文章。
即使机器人产出的诗歌或新闻作品越来越像样,它们的创作行为仍然是被动的。没有人的指令、关键词输入和语料库,这些所谓的“创作”过程就无法进行。更重要的是,机器人所创作的“作品”是否合格,仍然需要人类来判断。机器人并不知道自己创作的是什么,更不能解释作品的内在含义。
虽然机器人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能力,但我们不必过于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专家表示,虽然依托于大数据、云技术和计算机,机器确实有着过人之处,比如快速处理数据,但在取代人类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新的技术总是具有两面性,计算机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如计算机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我们不必过于担心机器会取代人类,而应该关注如何利用新技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机器人的这些成果呢?我认为,我们应该看到机器人技术的巨大潜力,并认识到机器人在某些领域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一些工作。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机器人在创造性思维、情感等方面与人类的巨大差距。我们应该警惕过度依赖机器人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并努力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机器人技术为人类服务。
机器人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应该拥抱这一变革,并努力探索如何利用机器人技术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我们也应该关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吧!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道路上,人类将伴随技术的脚步,共同开创适应人类自身需求的新职业。其实,人们所担忧的未来仍遥不可及,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尽管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对于“人工智能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学界依然没有统一的定论。
许多被纳入人工智能范畴的事物,实质上只是物联网和大数据中加入了搜索技术。真正的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数学公式来建模和推导。现在所使用的公式,往往只是单一的数学表达,尚未完全形成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虽然深度学习技术有所突破,但人工智能研究在经历60多年后,仍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各流派自成一派,缺乏一个综合推动学科发展的好方法,只能在某些单一层面上解决问题。
曹其新认为,现在担心机器会“代替人”还为时过早。与其担忧人工智能技术的好坏,不如让其自然发展,然后围绕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道德、法律等层面,我们是否已做好迎接人工智能技术的准备。
刘景泰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然面临科学的问题。例如,工业机器人的电机失控导致工作人员死亡的案例,虽然在研究层面不断努力,希望在应用层面保证机器人的安全性,但非应用级的机器人问题更加复杂。国外已经发展了“机器人社会学”来探讨该技术面临的困境。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影响社会运行的规则,而社会规则也在制约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例如,无人驾驶汽车虽然受到商业宣传的炒作,但法律法规的界定不明确成为其普及的障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李侠认为,应加紧对人工智能的科学层面的讨论,并尽快制定规范。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面临三方面的科学问题:人对机器的看法、机器本身的问题以及人机结合体的界定问题。在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对人类社会产生颠覆性影响时,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李侠表示,规范虽然可能存在缺陷和漏洞,但可以让技术的发展沿着可预期、可判断的方向前进。他认为,新技术自然会到来,但我们应该让它的到来具有指引性和规范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不安全性和不可靠性。
曹其新强调,在发展的学术研究应在规范和等相关问题上发挥作用。虽然有人担心过于拘泥于规范和问题会阻碍技术的发展,但李侠认为,规范实际上是为了让技术放慢脚步,给社会更充足的准备时间。只有在规范与实践的互动同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和技术的进步。如果放任科技随意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