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令人忧喜交加 取代人类还很遥远
人们对于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忧虑。一方面,机器人被期待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人们担心它们可能会抢占我们的工作机会。最近,一本名为《机器人时代》的书荣获麦肯锡“最佳商业图书”大奖,其副标题在英国版中为“大规模失业的威胁”,美国版为“一个失业的未来”,凸显了人们对自动化对就业的担忧。
从知名科学家霍金到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再到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许多人都曾警告过智能机器人可能取代甚至统治人类的观点。尽管当前机器人还远未到达那样的智能程度,但业界普遍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性能的提升,机器人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这种发展也带来了就业问题的担忧。机器人可能取代一部分人的日常工作,引发了马丁·福特的忧虑。制造业的倒闭潮以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使得企业主更倾向于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的新模式。例如,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提出的“百万机器人计划”,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但机器人已经在制造业的部分环节取代了人工。
在消费级市场,服务型机器人,尤其是与智能家居相关的单一功能设备已经逐渐成熟。在最近的双十一购物节中,一款扫地机器人甚至超过了小米手机和创维电视等电子产品,进入了网上家电销售前十名。这预示着未来生活中机器人的普及趋势。
尽管全球机器人的保有量目前不到200万台,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显得微不足道,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冲击的热议。全球各地的和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热衷投入推动了机器人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市场预测令人瞩目。各国纷纷推出政策支持和投入资金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例如,日本通过了“机器人新战略”,决定在未来五年内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美国则通过《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投资工业机器人提振制造业;欧盟和各国也在机器人技术研发上投入巨资。德国在“工业4.0”的推动下,未来几年在解决方案投资上的占比将超过50%。全球各地都在享受机器人带来的政策红利。
人们对于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担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拓展,机器人将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就业和社会结构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与挑战。自2009年首个机器人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发布以来,韩国持续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扩张,特别是在2014年的第二个五年规划中,他们希望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样,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也进入了政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机器人产业在智能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正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以加速其产业发展。
据相关消息透露,《中国制造2025》的配套政策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而且针对机器人产业的33个细分领域专项规划也正在陆续出台。目前,中国已有超过30个机器人产业园和上百家的上市企业涉足这一领域,形成了近千家的机器人企业群体,其中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有700至800家。实际上,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高端市场仍被国外企业占据。
机器人的发展正带动产业升级,其功能和特点不断向更多垂直领域拓展。例如,日本的一些知名公司如FANUC、爱普生等已经涉足工业机器人市场多年,他们的产品在全球占据了重要地位。日本还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进行了大胆尝试,推出了具有表情识别和对话能力的人形机器人Pepper,用于导购和照顾老人病患。欧洲工业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使得其在工业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美国的科技巨头们凭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正引领机器人产业的新一轮变革。
尽管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迅速,但在取代人工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机器人产业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全球机器人保有量不足、价格昂贵等。对此,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推动“机器换人”计划,希望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机器换人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和工序,仍有许多环节需要工人的操作。
尽管面临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器人操作灵敏度的提高,机器人将在生物医药、自动驾驶、农业等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特别是生物医药领域,机器人有望在新药研制等方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也为机器人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AloisC.Knoll和田纳西大学教授LynneParker都认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深层次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是推动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这一变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机器人的发展。虽然机器人在许多领域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取代人工仍然是一个遥远的目标。未来,机器人将与人类共同协作,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在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中,某些产品装配环节仅需工人们短暂适应,大约十分钟就能熟悉流程操作。机器人却需要专业工程师耗费更多时间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实际上,机器人的应用功能及性能表现尚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业大规模生产的实际需求。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它们缺乏感知系统,并且在某些操作环节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在生产过程中,虽然机器人能够完成预设的程序化动作,但对于需要劳动者灵活操作的任务,机器人就显得捉襟见肘。
新华网曾报道,珠三角一家鼠标生产商斥资200多万元购买了75台机器人用于生产,但不到一个月这些机器人就全部出现故障。原因在于,这些机器人原本被设计用于汽车制造,而用于生产鼠标所需的高频精确运动超出了它们的适应范围。
机器人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制约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大型机器人难以与人类协作,它们的操作需要严格的安全隔离措施,甚至需要使用铁笼进行区域封闭保护。这一问题使得一些行业无法充分利用机器人的优势。虽然机器人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克服诸多挑战,才能真正融入人类的生产生活中。
机器人培训
- 机器人令人忧喜交加 取代人类还很遥远
- 萧山“机器人小镇”全产业链发展 打造智慧产业
- 骨科领域医工融合产品开发与临床应用选题借鉴
- 云南红河:科普之花在边境校园绽放
- 智能机器人热潮将引发全球失业危?
- 干货 - PLC常见问题分析,维护调试不求人
- 2025年人才挑战与机器人机遇前瞻未来红利
- 电脑机器人编程软件有哪些 电脑机器人编程软件
- 人工智能需要学哪些课程 人工智能需要学哪些课
- 倒计时- 2024全数会从深圳出发,引领全球数字经
- 未来可期|人形机器人:定义下一代颠覆性产品
- 广州数控车床品质如何?用户评价参考
- 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建设的
- 九大“最”看点,带你“撩”展会
- 美国研制出适应崎岖路面的蜈蚣型机器人
-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