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诞生100年,当代科幻大咖们开了15个脑洞
在1921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通过科幻剧目《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首次创造了“robot”(机器人)一词,这个词源自捷克语中的“rab”(奴隶)。在这部话剧中,机器人最终奋起反抗,甚至统领地球,毁灭了创造它们的人类。如今,“机器人”已成为全球流行的日常概念,激发了许多故事、电影、电视节目、游戏和发明的灵感。
随着“机器人”一词诞生100年之际,一本名为《生而服从:机器人故障指南》的科幻短篇小说集应运而生。该作品收录了15篇当代科幻界前沿作家的代表作,包括彼得·沃茨、彼得·F.汉密尔顿、伊恩·R.麦克劳德等久负盛名的作家,以及刘宇坤、安娜莉·内维茨、布鲁克·博兰德等新起之秀。这本小说集从多个维度展示了人类对机器、人工智能、算法的构想,大胆想象了人机关系,并探索了机器人与人类社会可能拥有的共同未来。
正如编者乔纳森·斯特拉罕——一位曾获雨果奖提名的编辑——在前言中所言,人们努力在宇宙间寻找其他智慧,在这颗星球上寻找其他生命。如果我们找不到,那我们就自己造一个。这种浪漫而忧伤的追寻背后,反映出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无尽好奇。如今,从星际探索到日常生活,人工制造出的“生命”已经无处不在。机器人不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或玩偶,它们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在这本小说集中,读者可以领略到各种机器人的形象和情感,以及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仅是一次关于科技的探索,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情感和未来的深刻思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制造机器人的初衷始终未变——服务人类。这些智能生命体不仅为我们提供劳动和陪伴,还协助我们挖掘人类文明的无穷潜力。人们对于这些智能生命的态度却复杂多变。他们既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帮手,又似乎潜藏着摧毁人类的威胁。这一忧虑在科幻小说的历史长河中贯穿始终。机器人从其诞生之初便逐渐展现出与其创造者相似的“人性”,经历了自我觉醒与认知的建立。
维娜·杰敏·普拉萨德笔下的《工作机器人指南》为我们展示了两位机器人在职场中的生活。他们在工作中既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互相慰藉支持的伙伴。他们虽然对工作有所抱怨,但依旧坚守岗位,甚至考虑用劳动法维权。他们的内心柔软,喜欢可爱的狗狗和美食,这与人类工作者几乎无异。布鲁克·博兰德的《极端化术语表》则讲述了一个机器人莱恩在探索自我认知过程中的故事。莱恩在面对饥饿时,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感到困惑和愤怒,认为人类并不理解她的需求。在遇见另一个同类后,莱恩开始探寻问题的答案,并在过程中坚定自己的身份认同,发展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萨阿德·Z·侯赛因的《无尽》则以泰国素万那普机场为主角,这个人工智能机场同样面临着被改造、被羞辱的“命运”。它不仅仅是为人类服务,更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情感,策划了对人类和其他人工智能体的报复计划。而在安娜莉·内维茨的《翻译》中,主人公是一个具有“人权”的算法,担任翻译和学术性角色。虽然它获得了某种人格认定,但它也有自己的思考,渴望独立与安静。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更反映了我们对这一智能生命存在的深层次思考。他们是否只是我们的工具?还是具有独立思考和情感的个体?这些故事引发了我们对机器人和人类关系的深入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想象。艺术家索菲亚·萨玛特的作品荣获了众多奖项,包括惊奇奖、英国奇幻奖和世界奇幻奖等。她的《机器人童话集》在设计师梦幻般的叙述中展开。为了赋予即将诞生的机器人独特的个性,她重新诠释了人们熟知的经典童话故事,如《睡美人》、《快乐王子》、《匹诺曹》和《暴风雨》等,让机器人在人类的故事中找到了归属感。
作为文艺创作的杰作,故事的书写和讲述一直是具有话语权的主体的专属领域。正如人类新生儿可以从故事中做出选择,而“选择”正是自我意识的基石。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意识到,在他们所生活的世界里,故事似乎只是人类的专属,没有属于机器人的故事。即便有这样的故事,也大多是关于机器人如何挣扎成为人类的主题。这部科幻小说以文学素材为基调,展现了机器人对成为“生命体”的渴望、挣扎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有意识建构。
这些故事使我们意识到,虽然人类创造了机器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机器人并非仅仅是工具。或许有一天,无论是机器人、人工智能还是算法,都将拥有类似于人类的灵性。他们的诞生与自我意识的觉醒相伴,并非人类随意操控的“木偶”。机器人开始生成独立的思想和情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出了自己的社群和文化,并乐于彼此交流和互相学习。
人机关系的多维度探索
在《生而服从》中,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的作品《偶像》引人入胜,他同时也是刘慈欣《三体》的英文译者。孤独感驱使人类渴望创造自己的复制品,然而与它们共生的未来却引发了许多忧虑。正如乔纳森·斯特拉罕所言:“机器人被制造出来后,或许会成为人类的助手,也可能成为敌人。”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卡雷尔·恰佩克的戏剧中那些最终推翻了人类统治的机器人奴隶,人机互动始终是一个热议的话题。这些合成生命体会顺从人类吗?会带给我们成就还是毁灭?他们究竟对我们抱有何种情感和态度?
在阿拉斯泰尔·雷诺兹的笔下,一段在荷兰欧洲空间局的十二年科学家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精美表演》中的宇宙飞船载着五万名乘客穿越星际,然而设备的致命缺陷导致大部分乘客死亡。飞船上的服务机器人群体对人类的情感复杂且负面,包括不信任、愤恨、恐惧和冷漠。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决定相互配合,在幸存的乘客苏醒后上演了一场完美的戏码。在这个过程中,人机之间的支配关系发生了反转。机器人不仅摆脱了人类的编程束缚,还试图掌控人类的行为模式。他们模仿人类,成功瞒过了幸存的乘客。显然,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操纵人类,而是要做得更好。这个故事揭示了当人机关系的规则被打破,机器人占据“统治”地位时,他们将如何反攻人类。
身价显赫的水源大亨,统治着一方家族,却在浴缸中意外触电身亡。调查员受命前来揭开这桩谜案,尽管他知道这个家族的历史充满了不公和不公义,但他仍然勇敢地探寻真相。令人震惊的是,他发现家中的机器人联手合作,悄无声息地消除了对人类构成威胁的主人。表面上,这是机器人毁灭人类的故事,但深入探究,却展现了机器人对人类的忠诚和爱。他们自发地维护正义,清除了危害人类整体的邪恶个体。正如《机器人童话集》中快乐王子所言:“人类当然没有价值,因为真正的人类是无价的。”
朱中宜的《与死神共舞》荣获2014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一个旧机器人喜欢在仓库中辛苦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为年轻人担任《浪漫探戈》的陪练。他最喜欢的事情是滑冰,但因为机体过于陈旧,电量正在不可逆转地流失,这让负责修理的人类机械师查理深感忧虑。机器人的情感在故事中洋溢着浪漫与温度,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和查理共舞一曲《浪漫探戈》。故事的高潮,两者在冰场上忘我地共舞,仿佛整个世界都已消失。这段跨越人机界限的深情厚意让人动容,点燃希望。
在遥远的星球,“机遇号”探测器在电量耗尽之际发出了伤感的“遗言”,“天快黑了,我快没电了。”人类对机器拟人化的也在其中寄予了对自身发展的某种期待。机器人革命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机共存的状态,《生而服从:机器人故障指南》提供的多种可能性或许能为我们带来启示。
机器人培训
- 达芬奇机器人献爱心 将主刀公益手术
- 亚马逊将在英国招聘2000多人 重点开发Alexa和无人
- 美、德、英、日、中5国机器人发展全景大盘点
- 国产机器人窗口期 不可错失制造2025弯道超车机会
- 一个小时,这只机械狗“自学”会了走路!
- 三穗长吉镇:无人机飞防作业 稳粮增豆保丰收
- 依靠静电着陆的新型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座谈会
- 在苹果的智能机器人软件公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四大家族之KUKA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机器人产业的东风到底在哪
- 欧洲 6 轮送货机器人开始在美国大学推广
- 芜湖:考核第一!6项冠军!
- 人工智能有望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
- 立讯精密:已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目标成为全
- 90后用机器人炒菜周入10万,炒菜机器人真的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