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为何冷对“机器换人”?
走进TCL多媒体制造中心的彩电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井然有序的自动化景象。全自动生产线上的机器自行运转,忙碌而精准地完成每一个生产环节。全自动导引运输车、全自动锁螺丝机、全自动模组翻转机以及全自动包装机等设备陆续上阵,一台台电视机自动化完成装配、测试、包装,顺利下线。
如诗如画的生产场景,正是惠州制造业自动化升级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惠州大中型制造企业拥抱全自动化生产线,以自动化机器设备替代人工,让生产效率得到质的飞跃。这背后,是惠州近年来积极推动的新一轮技术改造的力量。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81.9亿元,增长147.5%,在全省的排名中名列前茅。
尽管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企业纷纷投身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浪潮,但惠州的传统制造业,如制鞋、纺织服装等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却仍在观望。受资金不足、融资门槛高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企业的“机器换人”行动普遍滞后。与周边城市“机器换人”的热潮相比,惠州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热情整体偏低。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创新的压力,企业如何抢占行业高地,如何通过技术改造解决现存问题,让中小企业的“机器换人”行动加速,增强创新实力,是惠州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大亮点:大企业推动技改投入上亿元
作为惠州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是技术改造的热门领域。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对生产技术和品质工艺的要求不断提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用工荒”的出现,以往依赖“人海战术”的低端加工模式已逐渐失去优势。
走访中发现,TCL集团、德赛集团、华阳集团、侨兴集团等龙头企业近年来纷纷大手笔进行技术改造,投入资金动辄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他们主要采取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力图打造自动化和信息化集成智能化的工厂。
以侨兴集团为例,该公司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投入上亿元用于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和推广。无论是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还是产品质量检测,都进行了自动化升级。该公司引进的8条先进的SMT高速生产线,全部采用德国西门子的生产设备。通过这些举措,不仅减少了作业员工数量,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样,TCL通讯和华阳集团在自动化改造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大企业的技术改造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大幅节约了人力成本。
隐忧犹存:有意技改的规上企业仅逾一成
虽然惠州的技术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隐忧。今年有意进行技术改造的规模以上企业仅逾一成。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对“机器换人”持观望态度。如何激发这些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他们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是今后惠州产业转型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惠州制造业在自动化升级和技术改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惠州需要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2014年,惠州全市的工业技改投资达到了惊人的160.8亿元,位列珠三角第三和全省第四的辉煌成绩,其增长幅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4.5%,这一跃升幅度虽然在珠三角乃至全省范围内并不是最亮眼的表现,但依然展现出了惠州工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在光鲜的数字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隐忧。
尽管惠州的大型企业对于工业技改充满了热情,但是数量庞大且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在面对工业4.0以及“机器换人”的热潮时却表现得相对冷淡。据去年底的官方数据显示,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惠州企业表达了进行技术改革的意愿。即使是在计划开展技术改革的企业中,中小企业的占比也相对较低。这使得惠州的企业在“想技改、要技改、能技改、争技改”的氛围上明显不足。
相较之下,珠三角的其他城市如东莞和佛山等地,却表现出了更高的企业技改热情。这些城市在发布“机器换人”战略规划后,借助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补贴的助力,迅速激发了企业的技术改革热情。特别是东莞,正积极引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全力向智能化生产转型。中山的企业也同样展现出较高的技改意向,反馈率和投资意向率均显示出强烈的改革欲望。
惠州的技术改造投资对企业的推动作用仍有待提升。尽管自动化技术的贡献率在惠州的大中型企业中正在攀升,但仍主要停留在单机智能设备的运用上。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领头企业相比,惠州的全自动化设备集成智能工厂建设还存在明显差距。未来,惠州的大中型企业需要将单机智能设备整合化,形成互联、集成和大数据管理,实现从智能配件到智能产业链的集成制造系统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惠州的制鞋业和纺织服装业等传统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在“机器换人”方面显得动力不足。这些行业的老板们表示,虽然希望引进先进技术,但资金有限成为最大的障碍。在惠东的鞋业生产中,虽然有些企业已经采用了一些自动化生产设备,但总体看还是小作坊式的生产局面较普遍。而纺织服装产业也同样面临规模不大、品牌知名度低、自动化普及程度不高等问题。相比之下,东莞等地的传统产业已经掀起了“机器换人”的旋风,自动化应用已经成气候。
惠州在工业技改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投入、提升技术、培养人才,推动惠州的工业技改向更高水平发展。东莞大朗镇,以毛织业闻名遐迩,见证了从数控织机的初步应用到如今的大规模普及。从2005年的不足600台,到如今约5万台的数控织机,大朗镇已经基本完成了首轮“机器换人”的革命。中外数控织机品牌企业纷纷在此设立销售机构,形成了一条长约1.3公里的“数控织机专业街”,使得大朗镇成为全国数控织机的最大集散地,全球使用数控织机的最集中地区。
不仅如此,大朗的众多数控织机企业还推出了租赁业务,为资金不足的小毛织厂提供了技术改革的可能。而在东莞的厚街镇,鞋业产业也经历了类似的变革。鞋企们纷纷引进自动化设备,制鞋自动化技术的推广正在加速。
尽管许多企业正在积极拥抱技术革新,但广东鞋业厂商会秘书长杨霞却指出,惠东鞋业需要更多的质量和技术上的提升,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专家警告说,如果惠州的制鞋、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不能抓住技术改造的机会向高端发展,仍停留在依赖人工的“人海战术”,那么它们在竞争中的优势将难以维持。
那么,为什么许多中小企业难以采纳先进技术呢?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惠州企业近年来正在积极开展“机器换人”,但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实力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大型企业因其较强的经济实力,更容易进行技术改革和研发,而中小企业则因资金短缺而面临困难。
“缺钱”成为中小企业技术改革的拦路虎。大型企业在研发和技术改造上可以投入巨资,如TCL集团每年投入数十亿元用于研发,这是许多中小企业无法比拟的。
不仅如此,设备的高昂价格也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国外的鞋业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因为它们的产量高,人工成本相对昂贵,使用机器的成本相对较低。但在惠东,全面推广自动化生产还不太现实。尖端的工业机器人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单一机器手的价格就在20万元左右,整套设备进口费用更高。
惠州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弱,缺乏自主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中小企业无法就近选购先进适用设备,跨区购置又增加了成本,“机器换人”的推广因此较慢。
虽然“机器换人”可以减少人工成本,但其高昂的费用以及较短的回收周期使得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企业负责人坦言,不是他们不想使用先进技术,而是负担不起。“机器换人”后还可能面临订单不足、产能闲置、配套研发能力跟不上等问题。
除了硬件投入,企业进行全流程技术改造还需要懂技术的人员进行日常操作和维修保养。目前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这类技术人才,这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企业技术改造上的优惠政策还不够多,缺少配套实施细则。有企业建议在提供专项资金补贴扶持的搭建多方联合的担保、融资平台,为企业技改开辟绿色通道。
尽管“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但中小企业在采纳先进技术时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技术改革和人才培养,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机器人培训
- 德国排爆机器人:技术细节与实际应用如何
- 智能机器人管理电子文档
- 机器人可送快递也可走迷宫 上海中小学机器人竞
- 如何有效管理工业机器人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 全球智能机器人制造商
- 联想发布自研工业机器人 5G远程控制 有手、脚和
- 机器人导游亮相锦州世园会 首开方言解说先河
- 节卡机器人官网:如何深入了解智能机器人技术
- 中国机器人网在线平台概览:最新资讯与技术分
- 百度AI机器人尖端技术突破与革新概览
- 广东省测量控制技术与装备应用促进会关于发布
- 唯一跻身全球前10的国产机器人 打破日德的垄断
- IBM和AMD宣布达成联合开发协议 共同推动云上加密
- 重庆KQP50空气炮 电厂用空气炮
- 智造双福 产业新城一路疾行
- 常德鲨鱼机器人招聘新人才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