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机器人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
回首三年前的2015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而现在已然蓬勃发展。在这短短的三年间,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销量数据呈现出惊人的增长趋势。从2015年的6.8万台到2017年的13.8万台,这一数字跳跃式的增长令人瞩目。预测显示,到2020年,国内机器人的销量将突破20万台。
站在市场的中心,我们不难发现,国内机器人市场所占的全球市场约30%的份额,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天鹰资本已经致力于智能制造方向的投资。随着市场的热度不断升温,机器人公司和关注这一产业的投资机构也开始涌现。
深入了解国内的机器人产业链,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中游本体制造商和下游集成商。这三部分的产业规模比例大致为0.7:1:2,说明下游集成商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下游到上游,产业的集中度也在逐渐提高,这表明国内机器人产业正在向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一部分都承载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重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将会持续繁荣,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机器人产业正在崛起,成为全球机器人市场的重要力量。国内机器人集成商是机器人产业中集中度较低的一环,虽然缺乏确切的数字统计,但预估公司数量可能超过千家。这些公司的背景各异,包括从国外品牌服务团队独立出来的新军、机器人本体行业的延伸企业,以及电气和软件系统行业的跨界者等。尽管市场规模达到数百亿,但行业内的头部公司与小型公司的差距悬殊。仅约二百亿的市场份额被如博众精工、富强等领军企业占据,其余的市场份额则由数百家小型公司瓜分。这使得大部分集成商的年营业额难以突破1.5至2亿元的限制。究其原因,涉及到现金流、产能、研发能力、品牌效应等多方面因素。若论及对集成商的判断重点,行业知识和商务能力无疑是关键所在。
在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方面,国内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新松、埃夫特、众为兴等公司的出货量较大,是市场中的佼佼者。李群自动化等一批成长型企业也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还有一批初创期的机器人本体公司正在崭露头角,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这个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但也孕育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四大家族”的机器人业务起步较早,其在技术积累和品牌知名度方面拥有明显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国产机器人公司为了与之抗衡,常常以价格和服务响应为竞争武器,并积极探索非汽车产业中机器人产品的应用领域。
在品牌初创阶段,为了快速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一些国内机器人公司会绑定一至两个重要客户,力争迅速完善并迭代产品。随后,他们致力于整合供应链,并以集成商的身份切入终端客户的产线,使用自产的机器人本体。这一策略是许多机器人公司在发展初期的常见选择。集成业务对于机器人本体公司来说,是初期“造血”的重要基础。关于未来是专注于制造机器人标准品还是兼具集成商身份发展业务,各家公司仍在探索不同的战略路线。
在机器人产业中,集中度最高的当属机器人零部件产业,包括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在机器人本体市场中分别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减速器约占35%、伺服电机占20%、控制器占15%。国内伺服电机行业的发展始于2000年左右,当时国内企业主要瞄准了性价比更高的日系产品。如今,在市场中,国产龙头企业大多源自早期的华为电气部门,主要服务于中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则几乎被日系产品所垄断,包括松下、安川、三菱等品牌。据统计,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仅占总体量的20%-25%。
对于机器人伺服电机,高精度交流伺服是主流选择,对伺服精度和响应时间的要求极高。伺服电机的性能得益于多方面,包括结构设计、伺服驱动软件算法以及编码器的精度。其中,日系的多摩川编码器因其性价比优势及市场推广的成功,在轻量化机器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控制器市场,国内企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注于控制器及驱动器的制造,另一类则是机器人公司自主研发控制器。一些机器人公司为了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或完善自主体系,选择收购国外控制器品牌。国内知名的仅做控制器的公司包括固高、卡诺普等,而自主研发控制器的机器人公司则有李群、珞石等。对于那些不具备控制器自主开发能力的机器人公司,他们往往会选择成熟的国外品牌,如Keba或贝加莱公司的产品。这个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各种技术竞相迸发,推动着行业的持续进步。控制器公司与机器人本体的微妙关系
规模化的控制器公司往往选择专注于其专长,避免涉足机器人本体业务。而自主开发控制器的机器人品牌,也不会将其作为主打产品对外销售。这背后的逻辑在于,控制器公司的产品中,差异化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无疑增加了机器人在选择控制器时的迁移成本。一个友好的操作界面和深厚的技术积累,使得许多缺乏研发实力和出货规模的机器人公司望而却步,选择依赖现有方案。
但与此缺乏自主控制器研发能力的机器人公司,在成本、功能拓展和效率等方面将面临持续挑战。自主研发控制器成为越来越多机器人公司的战略方向。
而在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中,减速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机器人成本中占比最高,也是技术壁垒更高的部分。涉及结构设计、基础科学研发、材料、装配工艺、热处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积累,使得减速器的护城河难以跨越。这也解释了为何至今,机器人减速器市场仍被日本两大品牌主导。
机器人所使用的减速器主要分为RV和谐波两大类。RV减速器因其高精度和承载强度,更适用于承重更高的关节。而谐波减速器则在尺寸及结构简化方面更胜一筹,因此在轻量型机器人(如协作机器人)中得到广泛应用。两者各有千秋,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动力源泉。机遇与挑战: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崛起与智能制造的必然趋势
随着“机器替人”、“智能工厂”、“柔性制造”等词汇的频繁出现,国内制造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并非制造产业在自我包装的辞藻中寻找新鲜感,而是智能制造在国内已经成为迫切的需求,不仅在政策层面受到重视,更在工厂实践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国产机器人品牌的崛起,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格局。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更是大大降低了国产机器人的成本和价格,促使国外品牌不得不调整策略,采取降价措施以保持市场竞争力。这一系列的变革,让我们看到了国产机器人产业的蓬勃生机与巨大潜力。
在与制造业最前沿的工厂主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他们对于“机器替人”的迫切需求。招工难的问题使得他们不得不考虑用机器替代人工,而智能制造带来的低廉管理成本、快速的投资回收周期以及生产效率和品质的大幅提升,使得这一解决方案成为他们的最优选择。
中国机器人产业,尽管看似被巨大的机遇所包围,实则隐藏着诸多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尽管在2017年,国内机器人市场的增速超过了50%,但国产机器人在市场上的体量增速却大大落后于外资品牌。根据最新的数据,国产机器人在市场中的份额竟然出现了下降,跌幅达到了惊人的6个百分点,降至27%以下,这是近五年来的首次下滑。
在汽车产线这个相对成熟的领域,国产机器人依然难以渗透,高端汽车品牌的产线依然被那“四大家族”所垄断。国产品牌只能在汽车零配件制造线中苦苦挣扎,或是在电气集成等低附加值段分得残羹剩饭。尽管困难重重,3C产业依然是机器人应用领域里的增长明星。大多数国产机器人品牌也将主要战场转移至此处。
3C产业无疑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但随之而来的也是越发激烈的竞争。随着众多机器人公司的涌入,产业竞争已经白热化。国产机器人在单品竞争中的售价不断降低,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尤其是在集成公司中,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壁垒,且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持续扩大规模将异常艰难。
天鹰资本在明确专注于智能制造产业的投资方向后,工业机器人成为了其重要的关注焦点之一。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领域里,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让我们期待中国机器人在未来的表现,同时也对现状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今年,我们对李群自动化进行了投资。李群是一家拥有全产品线的轻量化机器人公司,已经在3C、食品等多个行业中崭露头角。对于工业机器人的投资,我们主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我们关注具备研发实力、产品已被市场验证的头部机器人公司。这些公司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优秀的产品质量,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我们倾向于投资已实现产品化、有一定出货量的核心零部件公司。这些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新的工艺或应用领域中潜藏的机会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工艺和应用领域将为工业机器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还关注了解细分行业的集成应用商。这些公司深入了解特定行业的需求和特点,能够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机器人培训
- 达芬奇机器人献爱心 将主刀公益手术
- 亚马逊将在英国招聘2000多人 重点开发Alexa和无人
- 美、德、英、日、中5国机器人发展全景大盘点
- 国产机器人窗口期 不可错失制造2025弯道超车机会
- 一个小时,这只机械狗“自学”会了走路!
- 三穗长吉镇:无人机飞防作业 稳粮增豆保丰收
- 依靠静电着陆的新型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座谈会
- 在苹果的智能机器人软件公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四大家族之KUKA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机器人产业的东风到底在哪
- 欧洲 6 轮送货机器人开始在美国大学推广
- 芜湖:考核第一!6项冠军!
- 人工智能有望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
- 立讯精密:已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目标成为全
- 90后用机器人炒菜周入10万,炒菜机器人真的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