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商开始造车时,新造车势力已瞄准AI机器人

机器人培训 2024-12-13 13:05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智能电动汽车的热潮涌动,主流手机厂商纷纷涉足其中,小米、苹果、华为和OPPO等巨头纷纷下场布局。这一趋势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手机领域,成为科技行业的全新焦点。

前有顺为资本投资蔚来、小鹏等电动汽车制造商,后有小米旗下语音助手小爱与奔驰合作,雷军的造车野心日益显现。华为则是手机厂商中首个宣布进军汽车制造领域的公司,余承东曾言“汽车无非是四个轮子的手机”,足以看出其对这一领域的重视。而苹果近年来也在汽车领域产出大量专利,主攻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环境交互等技术。

与此手机制造商跨界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小鹏、吉利等造车“老”选手们已经将目光瞄准智能机器人、智能物流等产业链,其产业布局规模庞大,动辄百亿。从手机到汽车,再到机器人,制造商们的产业布局不断拓宽,涉及消费级科技产品到高精尖科技领域。

这一集体“转向”的背后,是制造商们追逐风口、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决策,还是生存焦虑下的被动选择?无论如何,智能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吸引了众多科技巨头的目光。而智能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制造商们的跨界布局值得进一步关注。造车之艰难,让人惊叹

在新能源汽车崭露头角之前,能叫得出名字的车企寥寥无几。许多企业虽有想法,却不敢涉足这个壁垒高、资产重的行业。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趋势,互联网和科技企业的加入,传统汽车工业格局正在被逐步打破。

如今,造车的舞台越来越广阔,参与者越来越多,竞争自然也随之加剧。汽车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企业们站在这个制造链条的中心环节,亲眼见证了智能化转型的变迁,也洞察到了下一个新的方向——智能机器人。

这个行业的变革,就像一场盛大的舞会,既有传统的舞者,也有新加入的舞者。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舞步,希望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而智能机器人,就像那个新来的舞者,带着新的舞姿和新的力量,为这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造车已不再只是传统企业的专属,更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他们有机会、有能力涉足这个行业,进入汽车供应链。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这个时代如何塑造新的汽车工业格局。手机制造商与车企,两大行业巨头,各自迈向新的领域:手机制造商倾力造车,车企则涉足机器人制造。这是两个行业巨头在面临行业瓶颈时,对未来发展的不同探索与选择。面对行业的高峰期,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把握机遇,实现更大的突破,这是消费电子品牌与车企共同面临的挑战。

以小米为例,其在生态打造、闭环形成的过程中,积累了与众多下游供应链工厂的对接经验,形成了强大的整合与议价能力。这种能力在汽车工业中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汽车作为一个复杂的、精细化的、智能化的产品,其研发涉及众多零部件的整合。拥有强大的整合与议价能力,无疑将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国内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持下,这种能力一旦成功转移到汽车领域,将为小米带来前所未有的优势。

与此进军机器人领域也是科技互联网企业布局智能制造的重要战略。对于车企而言,进军机器人领域不仅是对智能制造的深入探索,更是对现有技术能力的进一步应用。借助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车企有机会在机器人产业中实现新的突破和增长。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预示着更大的可能性和机遇。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无论是手机制造商还是车企,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图:小米打造的全新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铁大”

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在接受采访时曾坦言:“在我心中,汽车就是一款机器人。”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生产与软件交互的界限逐渐模糊,二者之间的能力正在不断融合与流动。这种融合趋势在多个领域尤为明显,如服装行业的知衣科技、凌迪科技,无人机制造领域的佼佼者大疆与极飞科技,以及新兴的四足机器人领域中的云深处和宇数科技等。这些企业都在通过技术创新,将硬件与软件紧密结合,展现出强大的制造综合能力。

最近,小鹏汽车旗下的子公司小鹏鹏行宣布完成了由IDG领投的1亿美元A轮融资,这一消息刷新了近两年仿生机器人领域的融资纪录。而在它之前,小米也已涉足这一领域,推出了四足机器人“铁蛋”和人形仿生机器人“c”。这些科技巨头从自身品牌定位出发,积极研发消费级机器人,希望通过巨大的研发投入,展示自身的科技实力,并跻身高科技赛道。小米推出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铁大”,无疑是这个趋势下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深厚技术积累。跨界初探:智能制造企业拓展边界的追求与挑战

对于小鹏、小米等企业的进军机器人赛道,无疑是一种跨界的尝试。这样的投入是否“值得”,的确是一个难以轻易回答的问题。参考波士顿机器人公司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即便在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上有着深厚积累的企业,其商业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那么,这些新兴的跨界者能否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和消费者的认可呢?消费者的热情是否足以支撑他们在机器人赛道上的长期投入?这些都是未知数。

与此一些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智能制造企业,如专注于芯片半导体的制造商,他们的策略则显得更为稳健。他们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并不轻易跨界。例如能华微电子,专注于氮化镓材料研究已达十余年,对于其他领域的布局暂时不考虑。他们明确表示,无论是商业化还是科研,都将围绕自身在氮化镓材料上的优势展开。这样的策略选择显然更为专注和稳健。

那么,智能制造企业频频跨界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原有的赛道出现了瓶颈,还是新的领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这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如何平衡风险和机遇的问题。跨界对于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跨界意味着进入未知领域,可能面临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和挑战;另一方面,成功跨界也能为企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

跨界不仅仅是一种商业策略,更是一种对未来发展的探索和追求。无论企业选择何种路径,都需要在把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跨界之路上走得更远、更稳。不同的出发点,背后的理由也各异。

从技术的视角来看,跨界是对自身科研能力的一次深刻延伸。以海康威视旗下的海康机器人为例,其诞生源于对视觉识别技术在应用场景方面的深入探索。海康在图像识别领域的丰富经验,使其在智慧物流的闭环环境中得以进行有效的实验,不仅反哺了其科研能力,更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资本层面,海康机器人的表现同样亮眼,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进入分拆阶段,计划创业板上市。

若从战略层面思考,跨界则是对自身行业定位的一次调整。以小米的造车事业为例,其高调官宣的造车计划并非一时兴起。从手机界的佼佼者到涉足造车领域,小米一路走来,已构建出完整的“手机+智能家居”生态,除了手机,小家电、生活用品等上千个SKU充实了米家生态链。在消费级电子产品领域,小米已是数一数二的头部。去年3月的小米发布会上透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底,小米现金流高达1080亿元。跨界造车对小米而言,虽有些费力,但却是一种巧妙的增长策略。这是一种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勇于探索新领域的表现,也是对自身实力的一次大胆展现。图:小米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的独特风采

其他领域的企业跨界进入汽车行业,其背后的考量与吉利收购魅族、百度成立集度汽车机器人公司如出一辙。这种跨界的决策并非仅仅基于纯投资行为,更多的是出于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

吉利收购魅族,无疑是希望通过整合优势资源,进一步完善其车机系统。这一举动不仅能够加速双方在技术研发上的协同合作,还能在市场策略上实现互补。而百度成立汽车机器人公司,则展示了其在汽车行业的前瞻性视野,旨在通过跨界合作,共同打造智能出行的未来。

跨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轻松驾驭的策略。一些仍在依赖巨额融资的造车新势力企业盲目跟风进入机器人赛道,不禁引发外界对其商业模式的质疑。这种多点布局的背后,是否隐含着对自身业务的担忧?跨界的风险不容忽视,企业在决策时必须深思熟虑。

但不可否认的是,跨界尝试是企业寻找二次增长点的有效途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通过跨界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在跨界时要保持谨慎态度,同时也要有前瞻性的视野,这样才能在变革中抓住机遇。数百年来,欧美国家的工业发展令人惊叹不已。走进汽车生产车间,繁忙的机械机器人景象令人叹为观止,目睹着一辆辆车的成功下线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当时崛起的一大批领先制造企业,如林德和博世,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成为国际制造业的佼佼者。它们代表着当时最高水平的制造技术,引领着工业发展的潮流。

时光荏苒,今天的国产智能制造企业或许正在走一条相似的道路。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发展着,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巨大的潜力。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也在管理和市场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它们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展现中国制造的魅力和实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智能制造企业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