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细分领域产业协作进一步增强

机器人培训 2024-12-12 12:05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图片来源:成都市成华区提供】

走进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一幅繁荣景象映入眼帘。自2021年末成都提出“建圈强链”的战略构想以来,已经过去近半年的时间。随着“链长制”、“链主企业”、“产业图谱”等关键词的相继出现,成都的建圈强链行动变得更为精准,焦点明确指向细分产业。

建圈强链,实则是以壮大成都实体经济产业、提升产业能级为目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只有三者深度融合,才能带动产业的变革与升级。当前,成都正聚焦于细分的20条重点产业链,努力在保持“聚焦细分”的寻求创新与突破,旨在做优做强产业,并持续激发创新动力。

那么,成都究竟采取了哪些新做法、新思路呢?让我们一同期待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之旅,见证它的每一步成长与创新。在这里,工业机器人产业只是众多成功案例之一,更多的精彩还在后续。全域联动,串联产业资源——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新篇章

“工业机器人在成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但要真正做好建圈、强链、延链、补链,我们需要将上下游产业紧密联动起来。”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这一观点,凸显了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对于产业资源整合的高度重视。

就在不久前,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发布了一份《成都市机器人产业链协作配套清单》。这份清单是对成都本土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企业的全面梳理,涵盖了121家企业,旨在推动产业资源整合,强化产业协作配套,进而促进产业能级的提升。这不仅是一份资源库,更是一份对于成都工业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蓝图。

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代表性领域,工业机器人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成都龙潭机器人产业功能区最初的设想是,凭借精准的产业定位,引入工业机器人的所有相关产业链。尽管功能区招商团队曾遭遇一些挫折,如上游高端零部件厂商的缺失,但他们并未放弃。如今,他们已成功将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厂商和下游的系统集成厂商引入园区,为补齐产业链上游做出了坚实的努力。

如今,功能区的招商团队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深度思考并实施工业机器人的“建圈强链”策略。考虑到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相较于沿海发达地区,在食品、医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有着巨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市场潜力无限。这一巨大的市场空间,无疑为招商团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其中,卡诺普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基地的案例尤为引人注目。作为成都本土成长起来的中游本体制造厂商,卡诺普的独特视角给招商团队带来了新的启示。其负责人透露,成都周边已有众多专注于核心零部件、机器视觉、抓手、系统集成等领域的企业。这为成都构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成都市机器人产业链的全新《协作配套清单》已正式发布。这份清单可谓是成都市机器人产业链的详细导航,它整合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与配套企业。令人瞩目的是,清单涵盖了29家上游企业,这些企业专注于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以及软件算法等领域;中游企业则包括42家专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特种机器人本体制造的企业;还包括50家系统集成、技术应用等下游企业。

这份《清单》的发布,让卡诺普相关负责人深感振奋。“这份细致入微的《清单》将让我们重新认识本地产业链的配套能力,未来也将极大提升我们企业间的技术联动和产业协作能力。”他们表示。

成都市在推动细分产业精准发展方面也不遗余力。作为成都市打造的千亿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正需要产业生态、产业链以及政策的共同培育。为了支持这一产业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发布了《关于医药健康产业建圈强链发展政策》,共包含10条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着眼于做强产业链、培育创新链、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以及提升价值链等五大方面。通过支持重大项目落地、鼓励专业技术平台发挥效能、提升成都口岸能力等一系列关键环节,成都高新区旨在实现建圈强链的目标。

政策的红利不断跟进,聚焦于细分产业的发展,这将为成都市的机器人产业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这些政策的深入实施,我们期待成都市的这些产业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重磅政策出炉】成都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推出的专项政策紧密结合国内外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趋势,以破解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为导向,旨在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优化服务,推动成都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加速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体系。

该政策充分对标上海、苏州等先进地区经验做法,针对新引进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或功能性产业平台,根据项目能级分梯度给予最高2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对于年销售额达到亿元的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重磅品种,也将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奖励。政策还鼓励区内企业充分利用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对持有人及受托生产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

在创新链方面,政策更是加大了对创新药械品种研发的支持力度。按照研发进度分阶段给予单品种最高5000万元支持,这意味着企业创新品种从研发到销售整个过程,最高可获得1亿元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研发投入大、初创企业资金保障不足等难题,政策创新性地提出将补贴前置,将以往产品进入临床阶段才能获得支持的模式,转变为在毒理药理实验阶段即可获得支持,这无疑为初创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作为成都高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承载着这片区域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无限潜力。该政策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这里将成为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热土。“链上企业” 汇聚上下游产业精英

在产业链中,那些对上下游产业都有着强大吸引力的企业,无疑是建圈强链的关键所在。今年初,空客中国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成都双流落地,该项目涵盖了飞机的停放、存储、维修、升级、改装、拆解和回收等全方位服务。这一重大项目的落户,不仅为空客带来了“鲶鱼效应”,极大地提升了双流本地的产业水平,更填补了双流在客改货、飞机拆解、改装等产业链上的空白。

在航空产业领域,双流不断引进民航机载航电适航审定中心、航油航化审定中心、民航校飞中心、民航西南医学中心等航空领域的核心功能性平台。双流正逐步成为航空产业的核心集聚地,其产业群聚效应日益显现。

细分行业,深耕产业生态圈,这是双流建设航空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策略。通过聚焦细分行业,双流能够更好地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从而构建一个更为完整、更有竞争力的航空产业生态圈。这种深度耕耘的方式,不仅能够推动本地产业的持续发展,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新资源,为双流乃至整个航空产业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国内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之一,埃斯顿在2021年决定落户于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这一举动在成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公司的负责人来说,西南地区丰富的锂电资源以及不断扩大的光伏、汽车等产业规模,让这一区域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也与埃斯顿的企业定位不谋而合。

相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西南地区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对于拥有机器人全产业链的埃斯顿而言,其入驻将对该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埃斯顿的入驻不仅能够吸引核心电控部分的厂商、精密传动减速器厂商、新材料开发厂商、工业机器人集成商以及配套商等上下游产业链的聚集,更能促进整个产业能级的提升。

埃斯顿的到来,无疑为西南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全方位的产业布局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将为西南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推动该地区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提供】——中试产业基地的崭新面貌

在创新的浪潮中,打造一个对新兴产业、创新产业具有极强吸引力的聚集地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成都市青白江区正积极响应这一号召,致力于打造一个独特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小试中试、产业孵化、生产制造”五位一体的“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

这个基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产业集聚地,它更是一个创新要素的聚合地。通过与科研院所深化战略合作,青白江区以科技成果转化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入驻,从而推动老工业基地的“二次振兴”。

沿着“一带一路”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对科技创新产品和技术有着巨大的需求,但科技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成都市青白江区的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满足这些国家的科技需求,更是推动了全球科技的进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

在这里,创新不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与全球的发展紧密相连。青白江区的中试产业基地,正成为一个汇聚全球创新力量,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基地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为世界科技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青白江以其得天独厚的通道优势,成为了国际物流的重要枢纽。截至2022年4月,成都国际班列已经成功开行超过1.7万列,其中中欧班列(成渝)更是累计开行超过9500列,这一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这一便捷的全球通道吸引了众多外向型产业的目光,它们纷纷选择在这里集聚发展。

青白江区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不仅致力于建设一个中试产业基地,更是搭建了一个与全球科技交流的平台。这个基地不仅充分聚集了创新要素,还为上下游的中试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里,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被鼓励参与到中试产业的建设中,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这里,青白江的通道优势、产业聚集效应以及科技创新实力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热土。这里不仅是物流的枢纽,更是产业创新的前沿。青白江,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国际级产业中心。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