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带来颠覆性变革 软性制造大有可为
未来展望:“机器人+”引领下一代管理系统新纪元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及生物仿真技术等多领域前沿科技,正在与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共同塑造一个全新的“机器人+”时代。这不仅仅是一个科技产品的简单升级,更代表着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完美结合,预示着下一代管理系统的巅峰时代即将到来。
一、走进“软性制造”的新纪元
在迈向“工业4.0”的征途上,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软性制造。这是一个与刚性自动化截然不同的时代,它摒弃了传统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僵化模式,拥抱灵活、智能、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智能制造并非一夜之间实现的奇迹,而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一个面向未来的持续创新之路。
二、刚性自动化的困境
提及“工业4.0”或“中国制造2025”,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以及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这种理解恰恰陷入了刚性自动化的困境。技术、管理和供应链三个层面的刚性,使得许多企业在追求自动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艰难。
在技术层面,虽然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入大幅减少了质量问题并实现了成本的可控,但生产的软性不足成为新的难题。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产品种类的多样化让硬件的更换成本高昂,这使得许多企业在面对个性化需求时束手无策。
在管理层面,中国工厂在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人员组织却精简有限。管理层级过多、职能部门分工过细导致管理效率降低。一旦市场需求有变,中国工厂往往需要动员大量人员调整大量工序,而欧美工厂则能迅速调整流程。管理刚性成为制约企业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关键因素。
在供应链层面,供应链管理中的微小变化会被连锁放大,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最终反映到制造商的库存中。市场信息传递到生产环节的缓慢和零散导致制造商难以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还可能导致库存积压和流动性危机。
三、“机器人+”的颠覆性变革
面对刚性自动化的困境,“机器人+”的出现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通过深度整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机器人+”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柔性化。智能机器人能够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产品种类进行灵活调整,大大提高了生产的适应性和效率。“机器人+”还能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预测,减少库存积压和成本波动,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机器人+”代表着下一代管理系统的至高点,它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软性制造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将拥抱更加智能、灵活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共同书写人类与机器的智能共生新篇章。在工业革命2.0时代,供应链刚性已引发了广泛关注。随着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兴起,固定流水线作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即市场需求波动沿供应链扩散,导致销售与生产的严重不匹配。制造商常常面临库存积压和资金流动性问题。企业家们纷纷追求软性制造,以期实现生产与销售速度的同步。
如今,软性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方向。正如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所说,传统企业必须从固定的生产模式转变为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模式,甚至达到定制化服务的水平。而国务院参事汤敏也指出,未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迁趋势不可避免,留下的将是小批量、定制化的软性制造产能。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软性制造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腾讯CEO马化腾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渗透到价值创造环节,为传统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升级。而软性制造正是将个性化定制规模化和工业化的一种体现。
面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许多制造商仍面临巨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工厂对消费者来说一直是一个神秘的“黑箱”,即便有ERP、CRM等先进管理系统以及电商平台,消费者依然难以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制造商难以真正实现软性制造和个性化定制。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制造商需要实现“产业链协同”,即与上下游伙伴紧密合作,高效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什么是“产业链协同”?简单来说,就是按需、按时生产。上游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正是下游制造商所需的,制造商的生产正是下游销售端所需的。中间没有任何浪费、停滞或积压。
为了实现“产业链协同”,许多先进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物联网、传感器、云计算等技术可以使工业企业与上下游伙伴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增加生产的弹性和灵活性。以红领集团为例,通过自行研发的BL系统,实现计算机按需设计、自动打版并直接传递到数字化裁床及后续工序,完美实现了软性制造的核心要求。
互联网思维下的软性制造,正在改变我们面对市场竞争的方式。传统的企业单打独斗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产业链竞争的需求,要想在这场竞争中胜出,需要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共同能力和效率。而真正的软性制造,不是依赖于大量的人工去处理不确定因素,而是能够实现个性化的规模化生产。
随着“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工业企业将面临颠覆性的变革。机器人技术,作为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者是为了执行不同任务而拥有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正在为人类带来诸多便利。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机器人已经具备自我繁殖的能力。当两个机器人相遇,它们能够进行交流,选择适合的交配伴侣。通过无线网络交换基因组代码,然后利用这些代码在3D打印机上“繁衍”出各种部件并进行组装。这种技术的出现,让我们不禁想象到未来机器人可能殖民火星等太空探索的壮观场景。
而在工业企业的语境下,“机器人+”意味着一场产业革命。让我们大胆预测一下未来3至5年先进工业企业的场景:
1. 工业企业内部的管理岗位将逐渐消失,采购、仓储、生产调度、行政、财务等职能将被大幅缩减。取而代之的是一人多能的高薪管理者,他们只需处理各种异常情况,而这些异常情况只占业务量的百分之一。其余的正常流程将由自动化系统处理。系统会自动推送异常情况给管理者,使决策更加灵活和智能。
2. 管理者将不再需要亲自进驻工厂,他们可以跨越企业承担多个工厂的管理职责。他们的角色更像是训练师,训练的是工厂的自动化管理系统,让系统越来越成熟、智慧。而忠诚的系统可以全天候工作,永远属于工业企业主。
3. 人们将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创造性的工作空间。人工智能彻底改变了工厂的管理模式,人们将成为自由职业者,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可以与消费者进行情感沟通,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他们在享受自由的获得的报酬也将远超现在。
4. 消费者选择的商品一旦满足开工条件,大部分的设计和生产过程都可以通过智能工具自动化完成。管理者只需处理复杂的异常情况,如客户投诉和复杂的有偿退货等。整个过程从消费意识到交付消费者手中都是与消费者交互的,无论是视频、数据还是影像,都充满温度、情感和故事。
在当今的工业环境中,一些ERP软件的运作却显得“命门大开”。许多关键的数值输入,几乎全靠人工输入的经验值。一旦这些值被设定,便如同被“封印”,无人再关注其动态调整。这种情况对企业的健康影响深远,甚至可能引发库存积压的隐患。安全库存量的设定和调整,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需要基于最大订货提前期、需求变动值和安全系数等要素进行精确计算,并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周期性的动态调整。当前的系统往往无法实现这一要求。
幸运的是,未来的工业系统正在朝着智能化迈进。它们能够智能地设置安全库存参数,实时监控企业的库存状况并进行调整。只有在处理呆滞料等特殊问题时,才会需要管理者的介入。这种智能化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工业4.0的曙光。车间内部通过IE现场改造,已经具备了高度软性自动化。这意味着,根据个性化定制的订单,系统可以自动识别、配套、更换模具、流转,并提供检测信息。进度自动汇报和展现,设备也能自行故障诊断并报警。
这一切已不再只是设想或预言,而是正在逐渐成为现实。这一切的背后,正是工业企业所追求的“机器人+”愿景。这里的“机器人”,并非我们常见的实体机器人,而是隐藏在管理系统后台的软性管理机器人。它们无形却强大,正如打败李世石的阿法狗一样,具备智能、机能和物理能等多方面的能力。它们可以感知并记忆各种信息,进行运算、比较、鉴别、判断、决策、学习和逻辑推理等复杂任务。软性管理机器人的研究重点在于人工智能方面,它们通过研究工业企业管理者的智能和创意活动规律,构建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它们可以完成重复性的工作,比如采购订单的下达、交货的督促等,甚至比人工更精准地实现管控。管理者只需处理由软性机器人推送过来的异常情况即可。这些异常情况还可以作为训练素材来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智能水平。
关于如何实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传统的编程技术实现智能效果;另一种是模拟法,模拟人类或生物机体的活动方式来实现智能效果。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是后一种方法的典型代表。在实际应用中,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对于简单的任务或游戏,采用前一种方法可能更为方便;而对于复杂的任务或角色数量庞大的游戏场景等挑战更大的问题,使用模拟法可能会更为有效。它可以让智能系统在运行初期时可能犯错误但从经验中吸取教训逐渐适应环境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就像初生婴儿一样逐渐成长和进步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适应复杂问题的求解且随着经验的积累会逐渐提高性能而无需发布新版本或打补丁当然这种方法的入门难度相对较大但对于掌握生物学思考方法的编程者来说一旦掌握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相较于传统编程方法可能会更加省力高效。在“机器人+”这片广阔的领域里,两大研究方向焕发出勃勃生机。对于较弱的软性机器人领域,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基层管理岗位,如采购、发料、订单处理和应答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犹如初入职场的员工,通过简单的编程和设定就能投入工作,为企业的日常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而在需要更高智能和鲜明行业特征的中层管理岗位,例如服务、个性化定制、排产和数据分析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逐渐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力量。它们不仅需要管理者的强化训练,更需要依托大量的行业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通过这些数据,机器人得以不断进步,变得更加智能和精准。与此随着管理者不断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对其进行训练,这些机器人逐渐变得软性、智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它们不仅智慧高超,而且永远充满活力,忠诚可靠,成为传世之作。
展望未来,“机器人+”无疑代表着下一代管理系统的巅峰。在互联网思维的推动下,云计算(租用模式)、物联网(自动识别)、大数据驱动(预防与训练)以及生物仿真技术、心理学等领域的前沿技术,都在“机器人+”这一高科技产品中找到了完美的融合点。作为全国领先的IT系统增值服务商,天翼科技愿意与具有远见卓识、勇于突破和变革的企业家朋友们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前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样板企业崭露头角,它们将如同指引航船的灯塔,在黑暗中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展现出具有普惠意义的示范工厂,引领我们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迈进。
机器人培训
- 达芬奇机器人献爱心 将主刀公益手术
- 亚马逊将在英国招聘2000多人 重点开发Alexa和无人
- 美、德、英、日、中5国机器人发展全景大盘点
- 国产机器人窗口期 不可错失制造2025弯道超车机会
- 一个小时,这只机械狗“自学”会了走路!
- 三穗长吉镇:无人机飞防作业 稳粮增豆保丰收
- 依靠静电着陆的新型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座谈会
- 在苹果的智能机器人软件公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四大家族之KUKA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机器人产业的东风到底在哪
- 欧洲 6 轮送货机器人开始在美国大学推广
- 芜湖:考核第一!6项冠军!
- 人工智能有望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
- 立讯精密:已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目标成为全
- 90后用机器人炒菜周入10万,炒菜机器人真的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