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决机器人大战的人才问题

机器人培训 2019-09-02 15:01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如今,随着自动化需求的加速释放,人口红利因素的日益衰退,以及“机器换人”价值的愈发凸显,各国都已经迎来了十分迅猛的发展,我国自然也不例外。
 
  据8月26日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9年我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这一成绩已经延续到了第7年。
 
  ,预计今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86.8亿美元,5年年均增长率接近21%。在政策、企业、资金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产业发展正呈现出高需求、快增长、大规模的状态,整体形势一片大好。
 
  不过尽管如此,在市场高度繁荣、产业快速成长的背后,我国发展暴露的问题和短板同样不少。其中就包括人才缺口的越拉越大。
 
  产业发展人才痛点突出
 
  目前,人才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机器人产业前进的关键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人才数量供给不了产业发展所需求的数量;另一方面人才质量也满足不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质量。除此之外,人才增长速度也远远跟不上产业的高速增长。
 
  这一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出现,并深深困扰整个行业。
 
  自2013年以来,我国机器人本体销量从3万多台猛增到了接近10万台,其每增加一台就多创造了3.6个岗位,也就是新增了3.6个岗位需求。与此,从2015年到2017年,国内机器人企业数量从不到1000家迅速增至了10000家以上,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陡然上升。
 
  而相比于机器人市场发展的速度和企业出现的速度,我国已有的人才储备量和人才培养速度都远远无法满足,瞬间便产生了将近百万的人才缺口。在这个缺口中,研发工程师、系统设计与工程师、调试工程师、操作及维护人员等普遍成为了重点稀缺对象。
 
  根据2017年政府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人才缺口预计达到300万,2025年将扩大到450万,也就是说人才问题形势非常严峻。未来,如果我国无法从人才数量、质量和增长速率上做出提升,可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不容乐观。
 
  抢人模式不如自我培养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人才形式,我国机器人产业都是如何维持发展的呢?企业们又是如何破解人才难题的呢?
 
  在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企业对人才及人才专业性的需求度和依赖度较高,普遍采用国外引进或者相互挖角的方式填补人才空洞,由此催发了激烈无比的“抢人大战”。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只能解决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却无法维持长期的稳定供给,且需要企业付出的成本也过大,所以并非上上之举。
 
  而随着国内发展的日趋稳定,企业竞争的愈发健康,如今“抢人大战”已经渐趋平静,取而代之的是企业自我培养。目前,以哈工大、等为代表的机器人企业,已经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等进行合作,共同打造了机器人教育培训基地,通过产教研的融合发展,建立起持续、稳定的人才培养和供给机制。
 
  相比于抢人大战,企业自我培养更加能够抓到自身应用的人才需求点,能够长期稳定的输出和储备。抢人大战并不会对行业整体人才的发展有所帮助,但企业自我培养却能够增加行业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看起来要有效很多。
 
  不过,在成长周期、培养资金等方面,企业自己进行人才培养确实也存在一定劣势,这或许还需要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来进行弥补。换句话说,未来企业一边引进国外优秀人才,一边坚持自我人才培养,两者相互结合应用自育为主引进为辅,或许才是解决行业人才问题的有效之道。
 
  人才养成需各主体发力
 
  ,产业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单靠企业自身,更需要政府、高校甚至民众的同力同心、一致努力。
 
  对于政府来说,需要更多的给予人才问题重视和关注,将人才问题的解决上升到政策层面,通过政策对人才培养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为产业人才发展指向保航。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机器人教育和培训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稀缺、教育内容匮乏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政府的出面和注力。
 
  对于高校来说,则要紧跟市场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号召,加快加深相关专业开设,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和挑战人才培养侧重,通过与企业的深入交流,让高校人才能够接轨行业、接轨时代。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排头兵,高校的作用和价值非常重大,只有高校做出了真正的努力和调整,人才培养才能真正步入正轨。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需要积极的参与到机器人行业建设当中,这既需要政府的普及、带动作用,也需要大家的责任感、意识感和激情发挥。当前,政府已经将机器人相关职业列为了新职业之一,赋予了职业正规性和权威性。那人们是否愿意踊跃参与到其中去呢?这也是决定我国人才培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