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建设智慧城市,逐步实现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流动”的过程中,本课题组建议着重思量如下策略及发展要素
保障顶层设计的延续性及约束性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城市的战略定位、城市特色、资源禀赋、人口结构、支柱产业,具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和建设计划。,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具有公共政策属性,涉及全体居民利益,需要制约中求得最优。强化顶层设计的,亦需将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针对政府管理体系的认知和理解,剖析体制机制的关键问题,以城市精明增长、市民深度体验为理念,确立“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为市民服务”的智慧城市概念,从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联动升级与分工协作,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让城市的每一位持份者亲身感受到智慧城市的魅力和便利。 而这个长期有序的建设过程中,积极保障顶层设计的延续性和彻底贯彻顶层设计的约束性,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首要策略和必要条件。“一届政府,一版规划”的故事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屡见不鲜,而唯有文脉相承、具有延续性的顶层设计,尊重城市特色、发展规律和变化,正确理解智慧城市建设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理性城市,才能成为被人所铭记、所推崇、所喜爱的智慧之城。
构建主管智慧城市建设的行政架构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如何构建工作行政责任主体,从而落实相应的政策、制度、资金等保障条件,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亦是澳门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要务。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宏观到微观,复杂又精细,全方位、多层次地涉及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迫切需要城市管理及服务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配合。从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规的配套、城市基础设施的整合和建设、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地下管网空间的综合利用、水域水利的监控和管理、城市能源的高效循环使用、应急救灾指挥平台的设计、公共服务供给和优化,还有民众最为关注的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均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渠道的进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设立有效的跨部门合作机制、或设立主管行政单位或委员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行政责任主体,职能清晰明确,方能落实保障条件,确保任务完成。,建议该主管部门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的项目审核和批复、政策指导和目标考核,考虑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实施进度及实际绩效进行监管,并接受公众监督,才能突破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资源难以共用,统筹调度困难的现状,避免信息孤岛,减少重复建设。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实现湾区主管部门沟通和对接,并有力保障智慧城市正常有序的分阶段建设任务。
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
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法规相对匮乏,已经引起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多部门正着手制定相关政策,以扶持和规范智慧城市的建设。以2013年为例,中央国务院和各省部委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共计51项,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发文18项,各部委发文33项,从国家-地方-行业三大层面,多层次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中国内地截至2016年,杭州、银川和济宁三个城市颁布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条例,树立了行政监管和法治依据。
2017年5月,贵阳出台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贵阳市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明晰标准规范,打破利益格局,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面向社会数据开放。在澳门现有的立法制度下,立法严谨且周期相对较长。,完善和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法规和政策,通过立法和制度保障城市建设和项目投资、实现规模部署,需呼吁各方深入思考能否适度开放“快速通道”,优先处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法案,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赋权行政长官透过行政法规或行政长官批示规范相关事宜,达成共识,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
落实财务保障并拓展商业模式
澳门土地面积有限,人口总数不高,经济体量细小,具有特点鲜明的结构特征和运作机制。资源短缺的外向型经济和严重依赖外部环境的经济结构,造成澳门商业机构及人才“走出去、请进来”均具备一定难度。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禀赋、经济总量和带来的一体化市场规模,为澳门本土市场的扩宽及加深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中国深入改革,将依法治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放在更加优先发展的位置上。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模式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全面,充分发挥出社会资本参与的主动性和创新的积极性。通过资本市场更为谨慎、理性、严格的约束,推动PPP项目各持份者规范运作、严格履约,提升项目实施品质。智慧城市代表性PPP项目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教育、政务、医疗、园区、照明和能源等领域。参考内地的PPP 开放合作模式,通过落实财务保障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与澳门本土企业积极合作,共建智慧城市。需大力推进相关人才的培养及流动,为跨境创新合作提供改革试点,最终实现粤港澳湾区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及人才融合。
设立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及分段目标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对智慧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长久、持续、动态的标准来规范引导,将更好地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准。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家标准委办公室下发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该《评价指标》按照“以人为本、惠民便民、绩效导向、客观量化”的原则制定,包括客观指标、主观指标、自选指标三部分。该《评价指标》共包含8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54项二级指标分项。其中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路安全、改革创新、市民体验作为一级指标,占比分别为37%、9%、8%、7%、7%、8%、4%、20%。,国内外多个国家、地区及组织均提出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指标体系,如欧盟中等规模城市智慧排名评价指标、IBM智慧城市评估标准和要素、ISO-TS-3715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及浦东新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反映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顶层规划及实施要素,澳门需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针对性地设置对应的评估体系并理性地设置分阶段评估目标,让整个建设过程有据可依,有标准可查。既突出城市特色,又适应城市的动态发展;既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又重视城市建设的软实力 ;既强调多方投入和参与,又注重市民直观体验,从而激发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潜力。
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是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领域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和财富,亦是进行各项科学研究的基础,更是智慧城市的智慧之源。需要特别提出,如果学者们无法顺利获取所需的各项合理数据,则会转向研究能有效获取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地区,从而协助解决当地问题,造成智力外流,商业发展亦不例外。2015年9月初,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纲要》指出,2018年底前,要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率先在信用、交通、医疗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政府通过开放数据带动商业发展,打通数据来源的壁垒,对于产业发展具有巨大意义,从而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贵阳市为例,2017年1月18日,贵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截至7月,平台访问次数累计达到50多万,数据下载次数突破10万。贵阳市以“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服务产业、数据惠民”为指引,致力于提供政府部门各类可开放数据的查询、流览、下载、API调用等数据服务,以公共数据为供给侧,为企业和个人开展政府数据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促进政府数据的增值利用,推动大数据“双创”及相关产业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及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政府数据是国家及地方执政能力的综合展示,是各类数据和信息开放平台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资源;非政府数据的采集、提供和使用应遵守国家和特区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是政府数据社会服务化的有效保障和有益补充。通过以政府部门的开放任务和相关配套措施为主线,包括建立政府的数据资源清单、数据开放目录、开放时间表、公众参与机制等,确立政府暨平台的指导思想,透过激励机制和多方监管、系统审核,逐步活化和开放数据,赋予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学者及市民合理使用开放数据的权利,将有效地形成合作共创的治理模式,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应用和数据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我们必须清晰地意识到,本澳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规划,相较邻近地区已经滞后;我们也欣喜地发现,本澳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规划,在政府的积极主导和多方共建下,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广泛领域和多项专业,需要大量的政策、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复合背景和综合素质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澳门大学将一如既往、辛勤耕耘,培养志向远大、具广阔视野、为国家和澳门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务实人才。“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条舒适而平坦的道路,往往是条下坡路。唯有顺应趋势、把握机遇、不畏挑战、以人为本,敬畏城市发展规律并集聚城市智慧,政府、企业、学界及市民众志成城,方能走出具有澳门特色和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道路,担当“粤港澳大湾区”的精准联络人,发出属于澳门的最强音。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