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人们不可回避要联想到“智能”。但与“力大无穷”和“坚不可摧”这些令人敬畏的形象相比,“机器人”更代表着一种充满神奇、引发想象和令人向往的美好境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不断创新如今,机器人不仅可以端茶送饭变身大厨,还能帮你剥小龙虾甚至还能变成“医生”走上手术台已悄然走进你我的生活。
近日,MIT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开发团队,利用通用的机械臂/摄像头/传感器,结合深度神经网络,成功开发了可以定位并抓取“任意物体”,并分类堆放到指定位置的机器人系统。
为了实现抓取任意物体,该团队为这套机器人系统开发了“object-agnostic”(自动避障)抓取算法,基于过去抓取记录的学习,采用最佳的抓取方式。抓取后,从不同角度拍照,通过图像匹配最优算法,识别出该物体,然后堆放到该类物体所属堆放地点。
现在,该团队正在植入触觉传感器,希望实现机器人抓取物体如同人类的抓取方式一样的功能。
【蛇形机器人带有人造鳞片,可自行移动穿梭】
据外媒报道,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制造了一款可以在地面蜿蜒滑行的蛇形机器人,其人工鳞片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剪纸艺术,通过切面的形状控制机器人的滑行样式。这款蛇形机器为设计软体爬行机器人开辟了新道路,未来将于环境探测和搜救工作以及医疗领域复杂的腹腔镜手术。
【物流机器人可自主“选路走” 最大负重300公斤】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自主研发的“智慧物流机器人”系统形成系列产品,可适应多种作业场景,像物流工人一样完成从路径规划到拣货、搬运等工作。据悉,这些机器人可代替人工进入货仓,完成上架、拣货、补货等操作,设计速度每秒可行进2米,最大负重60公斤。
【会炒菜机器人“爱可”】
中国制造的炒菜机器人“爱可”,能做出杭椒牛柳、水晶虾仁、宫爆鸡丁等600多道菜肴。不管是鲁菜、川菜、粤菜,只要给它放入搭配好的菜料并按键,几分钟后,热气腾腾的菜肴就能"出炉"了。 “爱可”烹饪出的菜肴已达到专业烹饪厨师水平,特别是炒功上佳,掂锅水平完爆一般大厨,对油温和火候的把握十分精准。你的家里是否要配一台机器“食神”?
【中国机器人"护士"亮相泰国医院】
日前泰国曼谷一家私立医院雇了三名新“护士”,而她们均来自于中国的新型机器人。医院相关负责人瑞恩通介绍,这些“护士”实为自动导引车(AGV),目前仍在试用期的第一阶段,今后将被派往医院药房、厨房以及洗衣房等多个部门参与工作,主要完成文件、物品运输服务。这些“护士”是由深圳一家公司制造生产的,不仅会讲“母语”中文,还可应院方需求将语言设置为泰语。“雇佣”机器人“护士”不是为了娱乐,主要是希望可以节省人力,让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照顾病人。
【如果让逝去的亲人以克隆机器人重生,你会接受吗?】
据外媒报道,瑞典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对逝去的亲人或爱人进行克隆,以机器人的形式创造逝者“完全意识的副本”。目前科学家可以重建逝者的语音让家人和逝者重逢,就像我们与亚马逊的Alexa或苹果的Siri进行交流。
科学家认为,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克隆机器人还会和其他人进行真正的身体接触。未来学家也预言逝者的记忆、个性、思想可以传递到机器上,数字永生在未来终将实现。
【《黑镜》中读心机器人成真AI重现你大脑中的图像】
据外媒报道,多伦多大学斯卡伯勒分校的神经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向志愿者展示人脸并使用脑电图设备EEG监测此时他的脑电波,然后数字化重塑志愿者脑海中的面孔。
科学家训练AI识别人脸图像,随后训练AI把画面特征与特定的EEG脑电波相关联,通过将观察过程中志愿者的大脑活动与上述关联信息进行匹配,AI对志愿者观察到的面部实现了精确再现。这一发现将为失声者提供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并促进意念控制的智能假肢进一步发展,《黑镜》中任何人都可以录制播放脑中的记忆的未来场景将成为可能。
【未来人类会爱上机器人吗?】
近日,李开复称在剑桥演讲时,一位学生问他按照现的科技发展,十几年后,人类会爱上机器人吗?李开复回答如果有一个皮肤眼神表情语调都比较逼真,对你也体贴,对话调皮轻浮为主,有时似乎听不懂你的意思,而且不能深入话题,甚至漏洞较多,言語表情有时就会突然很无厘头。还有动作比较笨拙,东西拿不稳,常会打破东西。尤其运动较差,跑步爬楼梯都经常会摔跤。我相信你是不会爱上他的。不过回答后想想,也许我的婚姻中,我也只表现如此吧。
未来总是让人充满想象。看过《变形金刚》、《黑客帝国》,人们总是会疑惑有一天机器人会不会超越人类?人们会因为机器人的普及而失业吗?
对于这个问题,从业者认为机器人几乎是所有男生喜欢的东西,但它一定会是帮助人类发展的。机器人对人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通过机器人的外部辅助,使人具备更强的能力;通过人工智能注入到冰冷的钢铁中,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和探索世界。
与其恐惧,不如因势利导。从目前来看,机器人产业还是可控的,按人们事先的设定在发展。它的发展面非常广,不是某一个公司、研究机构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个世界性的拥抱和鼓励。就算有一些劳动力的替代,人在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是不会变的。而这部分过剩的劳动力可以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推动人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