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减损降本的中国粮方科技三夏系列报道之二

机器人技术 2025-02-25 18:45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科技日报报道:智慧科技守护大国粮仓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了中央储备粮新郑直属库有限公司,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麦田海洋。在这里,每一粒小麦都充满了生命力,自由地呼吸着。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小麦享受着“空调房”的待遇。粮仓内安装了内环流控温系统,巧妙地将冬天储存在麦堆底部的冷空气通过密闭的环流系统输送到麦堆表面,确保小麦处于最佳状态。这不仅降低了能耗,还避免了小麦发霉和生虫的风险。

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重大关切,各地都在积极采取科学储粮措施。为了守护“大国粮仓”,减少损失、降低成本,科技成为关键。走进河北省衡水市和平国储粮库,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仓库。保管员通过先进的设备测定仓内数值后,记者得以进入粮仓。

仓内景象令人叹为观止,粮面如镜,过道笔直。随手抓起的麦粒,不仅无尘土,更无霉变。如何实现粮情的精准管理?这离不开智慧储粮技术的运用。河北省粮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中心主任魏树元指向墙壁上的测温线缆解释,这些线缆能够实时监测各个点位的粮温,使保管员能够实时掌控粮温。

科学控制粮堆温度是实现绿色优储的关键。麦粒在入库时需要进行熏蒸杀虫处理,但在第二年春天,会使用食品级惰性粉进行防护。在魏树元看来,只要粮温控制得当,不仅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会减少,还能保持粮食的营养不流失。

不止于此,江苏等地也在积极运用一大批“黑科技”来守护我们的“大国粮仓”。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不仅确保了粮食的安全储存,还提高了储存效率,减少了损失。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科技力量为守护“大国粮仓”贡献力量。近日,记者走进张家港市的粮食产业巨头——张家港市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储粮仓库,眼前呈现出一幅智能化、现代化的景象。走进仓库,映入眼帘的是忙碌的机器人队伍,它们包括进出仓机器人、粮面施药机器人以及环流熏蒸机等各种智能设备。这些高科技助手正在有条不紊地执行着各项任务。

在粮仓的各个角落,一系列预警系统传感器也在实时运作,如粮情云图、粮食生霉早期监测以及储粮害虫在线监测等,它们像是一张张无形的守护网,严密监测着粮食的状况。公司打造的“数字粮库”展示了粮食产后低温烘干、害虫诱捕器以及新型储粮防护剂等新技术的风采,这些新技术不仅节约粮食、减少损失,更是绿色储粮的典范。

为了推动绿色储粮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我国多地积极行动起来。在江苏,他们实施了“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旨在强化仓储性能、提升储藏效果并降低储粮损失。数据显示,江苏现代型粮食仓储设施覆盖率水平指数已经超过了83%。而在河南,他们更是通过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不仅要确保粮食完好仓容稳定在9000万吨,还要确保应用绿色储粮技术的仓容达到1000万吨以上。这些举措无疑为绿色储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科技的力量正在为绿色储粮的研发和应用注入新的活力。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唐培安教授带领的“粮食储运工程与技术”团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2009年起,他们便致力于储粮害虫防治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如今,他们开发的基于二氧化碳信号的储粮害虫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已经在我国多个粮食储备库及大型粮油加工企业成功应用,准确率高达90%。这不仅解决了储粮害虫难以实时精准监测和早期预警的难题,更为我国无形粮田的技术再造贡献了重要力量。针对国内粮食储藏行业过度依赖磷化氢以及由此引发的储粮害虫抗药性问题,该团队创新研发了基于甲酸乙酯这一新型储粮害虫熏蒸剂的绿色防控技术。这一技术为当前粮食储备中磷化氢替代的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藏粮于技,是中国减损降本的重要策略。河南工业大学粮食保质干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负责人陈鹏枭介绍,近年来,他的团队针对粮食安全的关键需求,深入探索粮食烘干、储粮生态及有害生物防治等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成功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难题。其中,“国家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项目更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在超过1000个粮库中得到应用,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了75%以上,粮食损耗也从4%降至1%以下。陈鹏枭形象地表示,这相当于创造了近1000万亩的无形粮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