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金额超万亿 国产人工智能芯片何时能出头
随着人工智能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芯片已无法满足当前产业对于高性能及算力的迫切需求。如何构建高效的人工智能芯片,实现芯片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结合,成为了当下的热议焦点。
亿欧出版的《2022中国人工智能芯片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人工智能芯片具有多重定义。从广义上看,任何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中大量计算任务的模块均可被称为AI芯片。而从狭义的角度,AI芯片则是针对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特殊加速设计的芯片。
在我国,AI芯片产业正经历着蓬勃的发展。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部件,芯片产业对于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芯片产业高度依赖进口,这对于国家安全和行业发展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国家近年来对人工智能芯片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发布了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为人工智能芯片行业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将聚焦高端芯片等关键领域。各地方也根据自身的背景和条件,发布了促进和扶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方案方针。这些宏观背景为AI芯片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使产业投资持续增长。
基于政策的利好,AI芯片领域持续有资本进入。据统计,相较于2020年,2021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单笔投资规模却呈现出上升趋势。截至2022年1月,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相关领域的融资事件共计92起,总金额约300亿人民币。
在人才储备方面,尽管目前相关领域的人才依旧紧缺,但我国已经开始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模式来培养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高端人才。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人工智能不同技术方向的岗位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4,其中人工智能芯片岗位的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针对这一需求,中央及各地方出台了多项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超过300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部分企业也开始与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培养综合能力突出的优质人才。这些举措为我国人工智能芯片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对人工智能芯片产业的持续利好以及人才储备的加深,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平稳增长。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约4000亿元。随着大算力中心的增加以及终端应用的逐步落地,中国AI芯片需求也持续上涨。预计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达到1740亿元。
随着技术的成熟化,AI芯片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扩展。除了传统的云端和大数据中心,AI芯片正逐渐向边缘端移动,部署于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智慧金融等领域。随着智能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AI芯片也开始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安防摄像头、自动驾驶汽车等智能终端。换句话说,未来AI计算将无处不在。
目前,该公司在L2/3级ADAS和自动驾驶感知系统解决方案方面已经与中国一汽、博世、上汽、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悦享、所托瑞安、联友科技等领军企业展开了深入商业合作。其在算法和图像处理等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在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消费电子领域取得了显著商业成果。
尽管在AI芯片场景应用落地方面,国内企业已经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但在芯片产业链上游,对进口元器件的依赖度依然较大。据亿欧智库指出,在芯片设计制造领域,中国仍面临设计软件缺失的问题,先进制程及设备与世界领先水平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产品及装备高度依赖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国在集成电路相关材料及设备的进口额高达一万亿人民币以上。从进口类别来看,AI芯片产业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制程设备领域的进口均超过了2000亿人民币,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则超过了4000亿元。
在全球芯片制造市场中,先进芯片制程技术(5-10nm)依然被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三家企业所掌握,垄断局面稳固。令人振奋的是,中国企业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14nm芯片制程技术领域逐渐走向成熟。
由于中国对AI芯片的重视,在大数据、芯片设计及应用落地方面,中国正逐步建立起优势地位。这一发展态势也吸引了众多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就业,促进行业内的企业、高校、组织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及芯片领域的新一轮发展。
展望未来,亿欧智库预测,中国的数字化变革将驱动底层技术的持续进步。在接下来几年里,制造业和交通领域将成为AI的主要应用场景。AI也将在医疗保健、教育、媒体、金融和客户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