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器人产业有什么、缺什么、怎么办
姜杰,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在近期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与新工科教育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言道:“在长三角未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珠三角都能解决。”作为国内特种行业机器人技术方案领域的领先者,亿嘉和已在去年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同时也是松山湖国家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创始人,不止一次强调过粤港澳大湾区的供应链优势。他提到,这里的年轻人打造的科技产品,其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和欧洲快五到十倍,但成本却只有其十分之一。广东省推出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提出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包括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等。
谈及供应链优势,姜杰表示珠三角在生产加工环节上的优势十分明显。当地的一线工人相较于长三角更为成熟,从效率和性价比的角度来看,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机,其成本占比高达约70%。在大湾区,运动控制领域的优秀公司如深圳的固高科技,已经占据了国内超过50%的市场份额。
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会长蒋仕龙认为,东莞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一个镇都有其独特的产业集群,围绕这些产业链产生的需求正在推动机器人应用系统的快速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楼云江在调研东莞企业时发现,东莞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了“生态为王、应用引领”的发展趋势。
尽管有供应链优势和市场需求,但机器人产业的盈利拐点尚未到来,其主要原因在于核心零部件的高成本。国内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大多仍依赖国外进口。以精密减速器为例,由于国内无法制造该零部件的机床和缺乏相关领域的人才,生产链条不完整。国内核心零部件厂商面临一个困境:虽然某些领域已达到国际水平,但由于后发劣势,市场需求不高,鲜有企业愿意使用,技术也难以进步。
蒋仕龙表示,可以补贴终端用户,鼓励其选用国产机器人品牌。而终端用户不选择国产机器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系统集成商的弱小。系统集成商在引导终端用户选择国产还是进口机器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系统集成商技术能力强,那么他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终端用户的决策。东莞弓叶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莫卓亚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虽然面临核心零部件高成本等挑战,但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器人产业仍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支持、企业的努力以及科研机构的投入都在为这一产业的未来铺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相信这一产业将迎来盈利的拐点。人才缺口挑战下的东莞制造业与机器人产业前景
关于制造业供应链繁荣的东莞,为何在芯片领域未能崭露头角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着与机器人制造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人才的匮乏。随着东莞制造业的产业转型,许多企业纷纷计划在大湾区设立分中心,机器人产业亦面临如何培养相关人才的挑战。
机器人产业的人才需求可大致划分为三个类别。首先是操控机器人的专业人才,正如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梅雪松所言,这类人才就像当年中国面对数控机床时的空白一样,急需填补。其次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型研究人才,尽管需求较少,但却是推动机器人技术突破的关键所在,高校是培育这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最后一类是综合性、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将各类技术与资源融合创新,为机器人产业的壮大贡献力量。
在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景深眼中,机器人是一个综合系统,未来必将朝着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松山湖可能会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一个热点区域,这里的前期发展历史和当前的发展势头都预示了其巨大的潜力。但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机器人产业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则强调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他提出大学应鼓励不同领域的人才发展,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对于愿意探索新技术前沿的人才,大学应为他们提供创新的土壤;对于希望积累财富的创业者,大学更应给予支持和引导;而对于愿意从事综合性工作的学生,大学也要提供必要的培养资源。
吴景深进一步补充说,创业并非每个人都能涉足的领域,学校需要承担起引导学生、挖掘其创业潜力的责任,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在面临人才缺口的挑战下,东莞的制造业与机器人产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无疑是关键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