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第一与技术薄弱 尴尬机器人产业急需顶层布局

机器人技术 2025-02-12 09:12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机器人产业的深入规划与政策出台,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拉开帷幕,展现出蓬勃的气势。我们应避免一哄而上的局面,既要注重顶层设计,明确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路径和技术方向,又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分工协作。

建议将广州、东莞、深圳,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以及北京、天津等沿海都市群打造为创新经济带,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涵盖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材料等高科技领域。这些区域将成为研发中心、人才教育中心、孵化中心及国际合作中心,集中优势资源,迅速形成规模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创新经济带不应仅限于生产制造基地的角色,而应把生产制造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新的机器人产业规划必须对传统机器人和新一代机器人产业做出明确布局,在推动传统机器人产业壮大的更要抢占第二代机器人产业的技术高地。

当前,我们需聚焦于人才和资本两大要素,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集聚资本为新科技发展创造条件。机器人产业作为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学科交叉的产业,每一个环节的科技含量都很高,需要大量顶尖人才和研发资金的投入。

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将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紧密结合。我们要注重全自动化和全智能化的技术改造,培育更先进的智能机器,让机器与计算机、互联网深度融合,尽快实现部分或全部智能化。否则,我们可能会错过机器人2.0时代的黄金发展期。相关部门应制定明确的准入条件和认证标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进行引导和规范。

我国机器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很多企业在多个领域同时开展业务,但每一项都做不好。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机器人产业需要“专而精”,而不是“大而全”或“小而全”。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专注于擅长的领域。否则,企业将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研发,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在国际上,“专而精”是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主流。企业应该专注于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配套服务以及下一代机器人的研发等领域之一或之二。严格来说,企业不应同时涉足过多领域,避免分散精力和资源。除了生产,企业还应注重研发和服务的结合,因为研发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关于我国的专利申请量连续几年保持世界第一的现象,虽然表明我们的创新氛围正在形成,但也要看到实用新型专利多、发明专利少,国内专利多、国际专利少的问题。这反映出我国专利质量的不足。在教育培养方面,大学创新能力的不足也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国外一流大学以研发为主,产出许多原创性成果。我国大学应更加注重研发,将资源配置在科研上,同时在研发过程中培养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年轻人有机会接受系统性教育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创新立国贡献力量。虽然我国在机器人领域起步稍晚,基础较为薄弱,但仍有多所科研机构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在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科研机构作为国家的技术支柱,必须被充分依托进行研发工作。我们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应用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与创新,确保创新真正根植于应用之中。我们也要鼓励和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专注于产品研发,增强自身的专业性。研发工作并非某个机构的单打独斗,需要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和紧密合作。

一些企业过于依赖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的做法,其实是有损商业道德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也影响了中国企业和华人的整体形象。价格战的基础应当是优质产品和服务,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提供周到的服务来降低成本。有些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过高的错误率,严重影响了“机器换人”的进度。一些企业在采购机器人时,虽然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便宜的国内产品,以支持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国内机器人的故障率较高,不到一年就需要维修,使得他们最终选择购买价格稍高但更为稳定的国外机器人。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外部环境优越,内需市场广阔。我们需要有顶层设计,制定好的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加强分工协作,避免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技术的跨越和产业的升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