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卡脖子中国该怎么发展智能机器人
不久前,数据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规模预计至2020年前后将达到约72万人。截至2017年底,人才缺口已达32万人。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软件行业薪酬丰厚、前景广阔,但硬件领域的工作艰辛且薪酬较低。某招聘网站数据显示,芯片行业人才平均招聘薪资为每月10420元,拥有十年经验的芯片人才平均薪资为每月19550元,仅为同等工作经验的软件行业人才薪资的一半。
随着海思公开信的发布,华为的核心产业链浮出水面。任正非的态度让很多人对国产芯片重新燃起信心。芯片产业的发展并非短期能够解决,而是需要从整个产业链进行调整。
目前,我国半导体产业链面临尴尬境地。从中兴事件开始,我国企业对芯片产业的反思不断加深,如何突破封锁成为关注焦点。美国对关键元器件的“禁运”并未放松,本次贸易战只是进一步加剧了后续影响。这表明,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是短暂的时间段,更是长期以来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上的差距。
在全球化产业分工中,我国始终处于下游位置,缺乏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尤其是华为被美国技术断供,使得自主发展中国芯片业的紧迫性空前强烈。
这也暴露出我国核心技术产品的瓶颈,本土核心技术和产品必须实现突破。不仅仅是大型的CPU处理器等,即便是小小的MLCC电容、锁相环或电池计量计等都需要取得突破。我国目前的策略是投入大量资金吸引开发商进行研究,但已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等基础科学领域的人才,是解决产品生产和制造难题的关键。
要构建一个强大的中国芯片系统,我们需要发挥数量优势,从差异化产品入手,逐个做强形成突破。在IC设计层面,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IP、半导体材料、晶圆制造、封测等领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智能移动设备中85%采用了ARM架构,其中超过95%的智能手机使用的是ARM处理器。ARM遵守美国新规定停止与华为合作对华为打击巨大。与此全球机器人领域也对芯片技术有着广泛应用。在机器人中,芯片的作用至关重要,支持芯片完成信号预处理等功能,降低控制中枢的工作负载,使机器人能够快速反应。微控制器芯片的选择对于机器人的控制中枢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得不提的是人才缺口问题。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于燮康透露,目前中国芯片行业的人才缺口已达30万,未来随着芯片需求的增加,这一缺口还将继续扩大。这将对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开发产生影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是当务之急。在探讨人才待遇与半导体产业工作环境的问题时,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赋予了普通大众话语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平等化观念普及。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随着泛娱乐化风潮的盛行,现代价值体系的建立却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社会上呈现出一种博傻狂欢的氛围,诸如“读书无用论”、“无知无耻逻辑成功学”等观念盛行,物质主义至上,对人的价值缺乏基本尊重。这些现象加剧了新一轮的脑体倒挂,使得需要深度思考和专注的科研以及技术开发难以受到应有的重视。年轻人越来越容易受到新潮娱乐和泛娱乐化的影响,对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兴趣逐渐减退。
值得欣喜的是,社会对机器人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升。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机器人趣味和机器人竞赛逐渐受到学校与社会的重视。机器人作为一种容易实践的方式,有助于培养新生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大的国家政策补贴以及市场需求推动下,5G、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VR、无人机以及物联网等市场的发展为芯片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许多相关企业已经开始进行芯片板块的研发和人才储备。华大、锐迪科、大唐、南瑞等都有相应的芯片研究,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国产芯片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市场需求逐年递增。在此背景下,国内众多民众逐渐意识到半导体是真正的“核心科技”,掌握芯片技术对于促进科技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贸易战的打响更是凸显了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芯片国产化不仅是半导体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更是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在和产业基金的双重支持下,中国芯企业正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与资本运作,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努力摆脱对外依赖,致力于打造全球芯片产业强国。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半导体产业将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