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评委国际选美大赛 结果为何辣眼睛
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在哪个时代,亦或哪个国家,选美比赛都层出不穷。无论是世界小姐选美大赛还是地区选美大赛,尽管佳丽们受到评委的青睐,但往往难以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原因很简单:美是一件极其私人的事情,选美大赛受到太多主观观点的束缚,导致评委心中的女神在你眼中可能只是相貌平平的邻家女孩。
针对这一困境,俄罗斯生物科学家Alex Zhavoronkov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我们不需要人类的观点。”为此,他和伙伴们共同发起了一场全新的国际选美比赛——Beauty.AI,其独特的亮点在于:评委是机器人。这场比赛的初衷在于建立一个客观的美学标准,让所有人都对选美的结果感到惊艳。而这个标准,并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观点,而是由机器人来决策。
这场革命性的选美比赛的核心技术在于深度学习。Beauty.AI诞生于2015年,由俄罗斯和香港科学家合作的青年实验室开发,并且得到了微软和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支持。从成立之初,Beauty.AI就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了一场线上选美比赛,吸引了5000名男女选手参加。选手们通过发送自拍照片参赛,机器人的评委则根据面部比例、皱纹数据等为选手们打分,评选出最美丽的佳丽。
那么,机器人是如何进行评选的呢?这背后依靠的是名为RYNKL的深度学习算法。算法的开发团队从IMDB等电影资料库中选取了20000张照片进行训练。在选美比赛过程中,机器人通过监测照片的分辨率、曝光情况和面部特征等指标来评估每位选手的美。值得注意的是,参赛照片必须真实,不得化妆、留胡须或遮挡脸部,这对于机器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识别化妆尤其在现代精心打扮的潮流中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尽管Beauty.AI比赛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但结果却常常令人大跌眼镜。许多观众和选手对此表示抗议,质疑机器人的评选标准。Beauty.AI团队的解释是:机器人评估的是一个人相对于其真实年龄的年轻程度,将参赛者的真实年龄与系统的预测年龄以及外表年龄进行对比。这种独特的评选标准使得一些在常规审美标准下并不被看好的选手也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尽管存在争议和质疑,但这场机器人评委的选美大赛仍在持续进行,并朝着建立一种全新的美学标准迈进。在年轻的烈火中燃烧,18至29岁芳华尽显的女性群体中,Lu Sophia以其独特的魅力独占鳌头。令人惊讶的是,真实年龄已至18岁的她,在机器人眼中却宛如只有13岁的青春少女。这一切的背后,机器人执行了一场精密的选美流程,它们通过复杂的面部识别技术,与数据库中的演员和模特进行细致对比。其中一组组件将她的面容与数据库中的平均美貌进行比对,而另一组则将她与那些被誉为“绝世美人”的特点进行对照。
这场Beauty.AI选美大赛引发了一场关于种族公正性的热议。结果显而易见:在脱颖而出的44位胜者中,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仅占6名和1名,而其余的37张面孔无一不是白种人。尽管大赛组委会强调肤色并未纳入机器人的评分范畴,但人们仍然质疑其背后是否存在种族歧视的阴影。
对此,Alex Zhavoronkov解释道:对于机器人来说,辨识较深肤色或在光线不佳条件下的面容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尴尬情况,机器人在分析时可能不自觉地就将黑色人种排除在外。
深入探究其根源,问题实质上与深度学习算法息息相关。“深度学习”这一技术模拟了大脑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和处理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你提供资料,系统就会自动学习和作出反应。而这场选美大赛中出现的“主观偏见”,其源头在于这些算法和信息的来源主要局限于白人世界。尽管团队在避免偏见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最终仍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偏见的漩涡,而且这种偏见是无意识的。
抛开Beauty.AI选美大赛的争议不谈,大赛组委会明确表示,这场比赛的目的远非娱乐。它的前身是一个运用人工智能评估健康的项目,该项目甚至期待在未来能够应用于延缓衰老。Zhavoronkov解释道:我们的目标是借助这场比赛,让人们看起来更年轻、更健康。
同样,YouthLaboratories也表示:通常,美丽的人往往拥有健康的面庞,不论其国籍和年龄。而从这次富有娱乐性的“选美”活动开始,我们可以让机器学会如何评判“健康”,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一步。
时至今日,Beauty.AI选美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尽管观众对结果持有诸多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但大赛组委会仍然坚定不移地表示将继续举办Beauty.AI 3.0。或许,未来的参赛选手仍将如潮水般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