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4.0浪潮下 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如何从小做大
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机器人本体作为基石,承载着技术创新的动力;而下游系统集成,则是商业化浪潮中的关键节点,使得机器人技术得以在各行各业大规模应用。机器人裸机只是起点,只有通过系统集成,才能转化为终端客户的生产力。
在机器人产业链的下游应用端,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为终端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应用方案,是工业机器人自动作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我国,大多数系统集成商从机器人品牌商处采购本体,再根据不同行业和客户需求,打磨出符合生产实际的解决方案。
系统集成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小规模起步到大规模运营并不容易跨越。由于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性,系统集成企业的工作模式难以标准化。从销售订单的获取,到项目方案的制定,再到现场的安装调试,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组织。若专注于某一领域,虽然可以树立行业壁垒,但同时也限制了跨行业扩张的潜力。
在国际上,知名的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如KUKA、ABB、发那科等引领着行业的发展。而在国内,新松机器人、博实股份等企业已经涉足下游集成应用领域。这些企业部分拥有自家的机器人本体,同时提供集成服务。除此之外,新三板公司以及类似富士康的机器人集成公司也在积极布局。
谈及机器集成产业的现状,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作为市场主力军,普遍规模较小,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据统计,截至2016年7月,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达3800家,其中系统集成商占据绝大多数。大部分企业的销售收入并不高,能做到几个亿的企业已是行业佼佼者。
一般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改造需求正在增长。全球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中,“搬运”占比最高,半数机器人被用于搬运任务。按照应用场景不同,搬运可分为拾取装箱、注塑取件、机床上下料等。除了搬运,焊接和组装也是重要的应用方向。
当前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具有一些显著特点:项目独特性使得批量复制困难;熟悉相关工艺至关重要;第三,依赖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系统集成商需要垫付资金。
机器人系统集成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的创新企业和解决方案在这个领域涌现。随着硬件产品价格的逐年下降和利润的日益缩减,传统的依赖项目驱动硬件产品销售的模式已经逐渐失去效力。特别是在基础应用领域,如搬运、码垛、分拣等,由于入门门槛逐渐降低,竞争愈发激烈。在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虽然毛利水平不高,但其市场规模却远远超过了本体市场。
那么,系统集成商的未来方向又该如何呢?
越来越多的系统集成业务正从汽车行业向其他行业延伸。这一现象在国内的机器人集成行业尤为明显。随着机器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系统集成业务的分布也在发生变化。除了汽车工业,3C电子、金属、食品饮料及其他细分市场也成为机器人集成应用的新热点和突破口。这为系统集成商提供了从易到难,逐步掌握不同行业需求,积累专业技术的机会。
机器人集成的行业细分化趋势也日益显著。对某一行业的工艺有深入理解的标的,有机会将机器人集成模块化、功能化,作为标准设备来提供。工艺成为行业细分的重要门槛,这也预示着未来系统集成商的数量将会继续增加,而行业集中度则会进一步降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商,尤其是在大体量行业如3C等领域,将脱颖而出,规模有望达到数十亿。
系统集成的标准化程度也将持续提高。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也使得项目执行更加高效。许多集成商正在推动机器人本体加工艺的标准化,未来系统集成项目的标准化程度有望达到75%左右。
智慧化工厂成为系统集成商未来的发展方向。智慧工厂是现代工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数字化。系统集成商不仅要做硬件设备的集成,更多的是要向顶层架构设计和软件方面的集成发展。这一趋势已经得到了如新松机器人等企业的验证。
产业整合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普通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在营收达到一定程度后面临发展瓶颈。能够在某个行业中深入发展,掌握客户与渠道,对上游本体厂商有议价权的标的,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解决方案或者标准设备的供应商。预计不久的将来,整个机器人集成产业将迎来一轮整合浪潮。随着更多的企业涌入这一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而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深入行业理解的企业将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