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该如何分工制造机器人 学iPhone
未来,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虽然家用机器人如同锦上添花,但工业机器人的迫切需求已不容忽视。对中国制造业而言,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产品质量需求的提升,我们迫切需要合格的伙伴来协助完成那些单调、枯燥、危险的工作。每一个制造从业者都梦想拥有一个像哆啦A梦一样的完美伙伴,能够迅速解决棘手问题。
从梦想回到现实,我们发现尽管机器人产业链异常活跃,展览会上机器人种类繁多,形式新颖,但总觉得它们离普通人的生活、工作乃至亚马逊、三星、富士康等制造企业太过遥远。即便亚马逊仓库里穿梭着大量的机械搬运工,依旧需要大量人工进行监控和运算。富士康的自动化生产线虽已颇具雏形,但每年夏天依旧为招不到足够的流水线女工而感到困扰。那些构想中的机器人,还远远不能像哆啦A梦一样快速解决问题。即便机器人开始工作,工程师和技术员们仍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维护、保养和修理,保证机器人的正常运转。在三星等一些制造工厂内,机器维护人员的工作日益重要,他们每天的首要任务便是检查机器人的各项指标,确保线路不被油渍短路、灰尘不影响组装精度。
相比于人类,当前的机器人还显得非常笨拙,只能完成最基础的工作。这并非机器人本身的懒惰,而是整个机器人产业链尚未进入正常运转,技术、管理、运营等分工不明确。那些试图创造“生态圈”的企业往往给人一种夸夸其谈的感觉。机器人行业远比智能手机行业复杂,需要更明确的分工和合作。
我们必须正视机器人的弱点。尽管机器人产业已有所发展,但工业机器人的通用性尚不足以匹配服务行业的升级速度。一旦产品升级,许多机器人便被弃之仓库。在沿海的一些制造企业中,每次产品更新迭代,自动化部门便头痛不已,需要更换设备,导致成本攀升。一些小型企业无力负担,只能放弃使用机器人。现在的机器人还无法保证绝对安全,许多制造业不得不把机器人关在笼子里工作。尽管这保证了人类的安全,但却使车间物流陷入瘫痪,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为了机器人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提出更高的标准,克服这些弱点。只有让机器人真正成为可依赖的伙伴,才能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发展。面对机器人的冷酷无情,我们更应深思如何使机器人具备感知并规避危险情况的能力,真正实现与人类和谐合作,而非简单地停止工作。这是一个关于机器人智能化的宏大议题。坦率地讲,我们常常觉得机器人表现得过于机械和愚蠢,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它们只能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重复性工作。在过去,这种特点曾是机器人的显著优势:它们不知疲倦、对工资无过高要求且不会罢工。但随着人类对机器人的期待不断升级,仅仅执行单一任务的机器人已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渴望机器人能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面对问题时能自主寻找解决方案。
那么,如何制造机器人并优化其性能呢?世界又该如何进行分工?这引出了一个重要话题。当我们对机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他们身上的电子零件已不再是重点,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存在的诸多缺陷和弱点。笔者坚信,机器人的发展不是一两家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通力合作。我们可以借鉴智能手机的分工模式,以苹果为例。苹果作为金字塔顶端的企业,负责定义用户需求并据此完成设计。他们与第三方供应商紧密合作,利用各企业的专长完成产品的不同部分。例如,三星负责IC的封装,夏普生产面板,富士康则专注于生产外壳和全球物料组装。苹果的成功在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在机器人领域,我们尚未看到如此明确的分工模式。为了推动机器人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专注于各自的领域并为机器人产业的每一个细节做出贡献。
面对机器人的通用性差和智能化挑战,我们需要专注于编程设计、3D打印等核心技术的企业加入。为了实现机器人的危险识别与规避,高精度传感器的研究也是关键的一环。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同样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任务,不能由单一企业独立完成。当前,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分工模式。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日益增长,相信在机器人大规模普及之前,一定会形成有序的分工模式。正如孙正义对郭台铭所言,在赋予机器人情感与灵魂之前,我们需要先为它们构建一个坚实的躯壳。只有这样,机器人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共同开创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