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 对于人工智能 我没有李开复那样乐观
在关于人工智能的众多讨论中,李开复的观点备受瞩目,我深表赞同。他精准地解读了人工智能概念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吸纳力等核心特质,并且阐明了中国未来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引领潮流的动因。对于纠正公众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某些误解和偏见,他尤其功不可没,比如他对于机器人形态过度拟人化的观点就十分独到。
尽管我认同他的许多观点,但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周期和成效上,我的看法略显悲观。我认为,我们不应仅仅根据过去二十多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来判断人工智能的未来。虽然这些技术在工具和技术层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涉及意识形态、社会治理以及人文层面时,其渗透还远远不够。
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最大挑战,已经不再是技术本身,或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相反,它与主权国家、区域的博弈成为了一大难题。在我眼中,单一国家无论多么强大,都无法在缺乏协同的情况下独立发展出普及的人工智能市场。
我对人工智能的设想更为全面和深入。真正的人工智能应当渗透到社会、人文的各个层面,涉及图像和声音的识别、算法、大数据、场景、连接以及整个ICT基础设施。它应当是企业、行业、、家庭与个人、族群日常生活的数字化、智能化,且高度协同。
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口、幅员、数据、线下生态和场景等资源,具备强大的工业基础和供应链体系,但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挑战远远超过一个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它需要多领域、多学科、多方的协同合作,没有边界的限制。
李开复预测未来十年内,世界上50%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我则认为,这种取代并不神秘,已经在一些重复、机械的劳动场景中实现,或者应用在那些涉及人身安全的重复领域。但真正与人的智慧相抗衡的智能工作并不多。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不会一蹴而就。尽管技术在不断进步,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达成社会的开放与协同,尤其是数据的开放。这一过程中涉及的难题包括国家利益博弈、意识形态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我认为人工智能的最大挑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在区域、国家和全球范围内实现开放协同。如同单一国家无法建立共产主义一样,也无法在全球存在数字鸿沟的情况下实现真正普及和打破壁垒的人工智能。我们需要回顾过去的互联网发展,意识到尽管它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需要面对与权力、体制的博弈,从一国内部到区域国家之间。互联网的下一幕不仅仅是技术、产业纵深和全球化,更是与意识形态、国家主权下的开放与保守的博弈。这其中涉及的复杂度和需要兼顾的因素太多。世界不会一夜之间出现大规模普及的人工智能。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展现在我们面前。犹如一条纵横交错的大河,总会流经深邃的流域和宽阔的平原,这个领域,正在经历一波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热,催生出一个个坚实而富有活力的产业联盟与生态模式。这些联盟和生态模式,如同一个个闪耀的明珠,共同打破各种壁垒,统一技术标准,形成一系列成功的行业应用。而这些应用的诞生并非偶然,它们是对未来的预期与梦想的结晶。未来的互联网世界正在逐步形成更加庞大的生态体系,不同联盟和生态体系之间互相交融,形成更大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人工智能平台级企业如同参天大树,扎根于大地,不断孕育出新的服务模块。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这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概念正在吸引大量产业资源的汇聚。我对李开复所描绘的乐观周期持有不同看法,但并不意味着我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感到担忧。即使在发展初期面临诸多迷茫和泡沫型布局,我也坚信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事实上,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潜力巨大,我对此充满信心。未来虽然遥远,但人类后代的智慧和努力一定会实现我们的梦想。互联网领域的许多概念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地球等,都指向一个理想化的未来状态。这些概念就像是大同世界或乌托邦的缩影,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是的,人工智能的最高远景就是构建一个乌托邦世界。这也是一个悖论。人工智能在为我们描绘未来的同时也在消解自身的存在意义。它如同一个广阔的舞台,让我们在其中自由发挥想象力。然而一旦这些概念落地成为现实并被人们习以为常地接受后,它们的重要性或许会逐渐降低甚至被人们遗忘。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互联网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思考方式更是一种对未来世界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