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难以想换就换

机器人技术 2025-02-09 11:13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在崭新的2015年伊始,台湾企业家欧秉承引领的合肥联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一份价值500万元的生产线系统集成改造订单,这份订单来自于重庆一家大型电脑制造商。除了生产线系统集成改造合同外,双方还签订了一份机器人采购合同,但这份合同的生效依赖于生产线改造的顺利完成。欧秉承深知,对于他们的公司来说,如果生产线改造不能如期完成,机器人采购合同将会中止。但成功完成改造,意味着他们将获得该电脑制造商后续所有生产线及供应链企业的“机器换人”项目,预示着至少两年的稳定订单。

欧秉承,这位合肥联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身处台资企业,原本公司的主打产品是机器人。在2014年被调到合肥公司后,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转移公司重心。他意识到,虽然第一台机器手臂的生产是成功的,但销售并应用这些机器手臂并非易事,因为大多数代工厂和非专业机器人生产商并不了解工厂流水线的复杂性。他决定让公司的焦点从单纯的机器人生产转向更为复杂的生产线系统集成。

中国经济时报的记者发现,在安徽,尽管机器人受到了制造业的广泛关注,并且近两年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但由于人口红利减弱、技术瓶颈等原因,需求端仍处在初级阶段。许多制造商在观望,机器人的应用在某些地区甚至尚未起步。

自动化水平的滞后成为机器人应用的一大难题。以江淮汽车为例,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远超过人工,且焊接质量更高。尽管机器人的投资初期成本较高,但从长远来看,机器人的使用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张涛指出,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并非简单的购买机器人,还需要对生产线进行系统改造,并培训员工以适应新的技术。

欧秉承也提到,许多企业希望采用机器人技术,但面临与实际操作需求对接的难题。标准设备的使用在制造业中至关重要,但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了非标准设备,这为机器人的使用和技术升级带来了困难。许多企业缺乏专业的机器人维护、调试和操作技术人员,也是阻碍机器人广泛应用的一个因素。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安徽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商有其独特之处:规模相对较小,多作为大型制造商的配套伙伴,逐步拓展市场。针对当前的技术和应用难题,一些专家建议,企业在引入机器人之前,应先进行生产线的系统集成改造,确保生产线与机器人技术能够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机器人的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机器人产业链的纵深解析:从上游到系统集成

欧秉承深度剖析了机器人产业的构造,揭示了其背后的市场逻辑。“机器人的行业特性及市场化选择”,早已决定了这一产业的上中下游分布。上游的核心零部件领域,被国外大公司牢牢掌握;中游的机器人本体虽然利润空间相对微薄,但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而下游的系统集成,则是机器人商业化及大规模普及的关键所在。

张涛对此表示赞同,并补充到,相较于机器人本体产品供应商,系统集成供应商以其产品设计能力、项目经验和对用户行业的深刻理解,提供了可适应各种应用领域的标准化、个性化成套装备。由于国内企业在技术水平和员工培训上的不足,机器人厂商需要提供一条龙服务,确保企业机器换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否则,即便企业引入了机器人,一旦出现故障也难以解决。

欧秉承进一步指出,机器人本体因其技术壁垒较高而具有一定垄断性,议价能力较强,毛利也较高。而系统集成的壁垒相对较低,与上下游议价能力较弱,毛利水平虽不高,但其市场规模远超本体市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模式与美国相似,多数企业集中在系统集成领域,原因是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际巨头如ABB、KUKA等手中,以及机器人本体生产成本过高。

石江涛也坦承,目前约有95%的机器人公司在做系统集成,主要原因是利润率高,主要收入来自方案费和服务费。系统集成要做大规模并不容易。因为系统集成企业的工作模式非标准化,每个行业的项目都有其特殊性,很难完全复制。以码垛机器人为例,虽然专注于某一领域可以获得较高的行业壁垒,但也使得系统集成企业难以跨行业扩张,规模难以提升。

生产线系统集成改造并非一蹴而就。欧秉承提到,系统集成企业常常会面临垫资的压力。按照“3331”的付款方式,企业需要垫付大量资金,若项目数量多或单个项目金额巨大,资金压力会进一步加大,限制企业规模的扩张。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完善,机器人产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