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理解人工智能,根本原因竟然是它
导读: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处于蓬勃阶段,究竟什么因素在阻碍其前进的步伐呢?是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还是技术成熟度,亦或是人类对于智力的认知深度?
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迷茫,源于对智力的不解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多知名科学家如伊隆·马斯克、斯蒂芬·威廉·霍金和雷·库兹韦尔对其未来趋势做出了大胆预测。到 2030 年,通过应用人类智能,机器或将发展出自主意识,而这将带来各种不同的结果。
良性结果方面,霍金和其他研究人员期望人工智能能够彻底消除疾病和贫困。中立结果中,库兹韦尔提出了技术奇点的概念,认为人们将能够实现与机器的融合。也有令人担忧的预测,马斯克认为未来人类可能被视为软件霸主眼中的宠物,甚至有可能被智能机器灭绝。
这些科学家所提出观点的背后,是基于对技术进步的观察和对未来的预见。在他们看来,尽管计算机越来越强大,进步越来越快,但我们对于智力的理解仍然非常有限。
库兹韦尔的“技术奇点时间轴”基于加速回报定律,认为计算机的力量将带来自主意识机器人的诞生,甚至可能引发机器人称霸世界的局面。对于我们来说,从先进技术到人工创造意识是一个巨大的跨越。要实现这一跨越,首先需要深入理解人类的智慧和意识。
智力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人工智能专家正在努力为智力赋予一个特定的定义,包括学习能力、识别模式、表现情绪行为以及解决问题等。关于智力的定义仍然存在广泛的争议。不同的领域和研究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义。
大体上,科学家将智力视为适应环境、实现个人目标以及对特定问题选择最佳解法的能力。这主要基于对生物层面上的理解,涉及进化和自然选择。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在各自领域内提出了许多关于智慧的想法,但仍未达成共识。
心理学家Michael C. Ramsay和Cecil R. Reynolds指出,尽管智力被视为一组相对稳定的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当代科学家认为,智力是环境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理解和细节,我们仍然知之甚少。关于智力的起源、意识以及人类思想的理解仍然非常幼稚。
技术发展的速度可能日益加快,但我们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仍然非常有限。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进展的过程中,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的知识同样至关重要。这些领域的差距可能会阻碍人工智能的实现步伐。在追求技术进步的我们也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人类的智慧与意识本质。在微软联合创始人Paul Allen的笔下,我们了解到仅仅提升软件的运行速度并不能达到所谓的“奇点”,我们需要创造更为智能、能干的软件程序。要做到这一点,科学家们必须深入理解人类认知的基础。如今,我们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解还仅仅处于皮毛阶段。
关于人类智慧和意识的定义,这个话题比神经科学更加哲学性。意识的创造性是马斯克、库兹韦尔以及其他技术奇点支持者一再强调的要点。他们认为,计算能力的不断增长将自然导致人类智能和机器意识的产生。技术的进步会带动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
早在2006年,库兹韦尔便指出,强大的硬件将赋予我们人类级的智力。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理解人类智慧的运作原理以及大脑的执行功能。对于软件、算法和内容,我们需要有更深入的了解。他还展望了逆向操作人类大脑的宏伟项目。在其他领域,如生物学,也看到了与我们相同指数的进展。
库兹韦尔的解决方案——逆向操作大脑以了解工作原理——跨越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边界。他假设建立大脑和建立思想是同一件事,但这未必准确。
我们必须认识到,“大脑”和“思想”这两个术语是不可替换的。尽管重新创造大脑是可行的,但我们仍不了解意识的本质。即使创造出一个人工的大脑,也无法保证机器会突然产生意识。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来复制人类的智慧与思想。
技术的奇点可能会来临,但我们对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哲学的理解仍然模糊。为了迎接技术奇点的到来,所有这些领域必须协同工作。近几十年来,尽管计算机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我们还需要深入了解人类心智的秘密,才能制造出支持人类智力的人工智能机器。这些机器不仅需要具备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道德和情感层面的理解。在重新创造人类大脑之前,我们必须解开人类心灵的秘密。未来能否创造出超越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机器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