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备受争议 Watson为何成焦点
IBM Watson:领航未来医疗的“智囊团”
在今日全球癌症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IBM Watson以其独特的地位成为医疗领域的焦点。作为IBM Watson中国区的独家代理分销商,百洋公司近年来也因其而备受瞩目。面对舆论的风波和质疑,IBM Watson Health的肿瘤与基因解决方案副总裁Steve Harvey及副总健康官、肿瘤学家Nathan Levitan亲自来到中国,与众多医疗领域的专家共同解读IBM Watson的深层价值。
癌症,这个让全球人类都深感恐惧的病症,其患者人数每年都在激增。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新增癌症患者人数高达每年1400万,且死亡率持续上升。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IBM Watson在三年前就开始着手将人工智能与人类知识结合,以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其中,Watson肿瘤解决方案(WfO)和Watson基因解决方案(WfG)是其在癌症治疗领域的两款重要产品。
WfO作为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深入医生的诊疗过程,提供决策支持与医疗循证证据。它已覆盖了13种常见癌症,这些癌症的患病率占全球的80%。而WfG则专注于基因分析,通过对比基因组测序数据与其他数据库信息,为患者找到针对其肿瘤遗传突变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这两款产品的定位各有特色:WfG注重个性化精准治疗,而WfO更侧重于在医院环境中帮助医生实现规范化治疗。对于这两款解决方案的角色,Nathan Levitan明确表示,Watson是医生的“参谋长”,为医生提供策略建议而非替代医生做决策。“Watson肿瘤解决方案提供治疗选择方案,但最终决策权在于医生。”
在落地中国的一年多时间里,Watson解决方案的使用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个热议的话题——“医疗责任归属”。江泽飞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一问题:“如同使用智能手机导航开车发生意外,责任在驾驶者而非工具。”对于Watson等AI辅助医疗诊断产品而言,其角色是辅助医生进行决策,而非替代医生承担责任。
王必全分享了引进Watson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中国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随着治疗手段的改进和药物的引进,癌症将被视为一种慢性病。另一方面,Watson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经过MSKCC(美国顶级癌症中心)训练的Watson肿瘤产品能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多种治疗方案的选择,并在每个方案建议中关联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和逻辑。Watson在中国虽然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但通过不断的探讨和验证,已经逐渐找到了其在中国的应用之道。目前,Watson的方案与顶级肿瘤中心的方案高度一致,并且在已知的知识范围内给出合适的方案,不会出错。通过伴随诊断能力的提升,WfG可以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的精准性。
IBM Watson以其独特的定位和价值在中国医疗领域崭露头角。作为医生的得力助手和患者的福音,它将继续引领未来医疗的发展潮流。Watson产品在肿瘤领域的影响力已然不可小觑。截止至目前,其在全国超过二十个省,四十多个城市已经落地生根,覆盖了高达二百六十一家医院,其中已有八十余家正式签约合作。注册的医生数量超过一千一百多人,使用过的医生数量更是达到了七百八十五人。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患者用户去年已经突破一万人次大关,今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四万一千人次。Watson也与七家二代测序公司携手并进,共同推进产品的升级与完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Watson正致力于不断融入最新的癌症治疗进展与文献、真实世界的信息以及药物经济学的数据。而在中国市场上,Watson也在逐步实现本土化战略,学习并适应中国医疗指南,加入适合本土的治疗方案,并计划增加CFDA批准的药物信息以及当地的医保药物信息和价格信息。这无疑是完善和提升自身功能的必要步骤。对此,Nathan Levitan表示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进程。
来自使用者的声音更是对Watson的有力证明。“只有真正使用过,才能深刻感受到Watson的真正优势。”许青教授使用Watson已经一年有余,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Watson的升级进步是肉眼可见的,其对于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远超过人类。Watson在远程医疗、多学科诊疗模式、医联体模式以及医生教学培训等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特别是在多学科诊疗过程中,Watson的规范指引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团队提供正确的方向。
张泽飞则把AI比作医生的GPS,为医生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效率。他也认为未来的医疗将更加注重患者的参与和选择。在肿瘤治疗领域,患者和家庭成员将更希望能与医生共同讨论治疗方案,而Watson则能作为一个完美的辅助工具,帮助医生和患者共同做出最佳选择。甚至美国未来科学家Eric Topol也曾预测,未来的医疗将趋向民主化,Watson无疑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