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看好协作型机器人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机器人技术就已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线上。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催生了能够与员工并肩工作的协作型机器人。这一革新彻底改变了机器人的应用格局。
协作型机器人因其高弹性、低成本及快速投资回报的特点,成为中小企业的得力助手。预计到XXXX年,协作型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将占到XX%。在数字化浪潮中,中小企业依靠协作型机器人得以向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
机器人这一词汇源于古斯拉夫语,意为强迫劳动或奴役。而现代机器人的诞生可追溯到一部科幻作品。真正的突破出现在XXXX年,乔治·德沃尔发明了机器人手臂,为现代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机器人之父的约瑟夫·恩格尔伯格与德沃尔的相遇,则在一次社交活动中开启了机器人产业的新篇章。两人共同创立了全球首个机器人公司Unimation,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 001,开启了自动化新时代。此后,机器人技术不断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工业机器人的集成和编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应用场景局限于大量且无变化的生产线。与之不同,协作型机器人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能在产品多样的小批量生产环境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它们易于编程,能够迅速适应不同的生产流程,用一台协作型机器人就能完成多种任务。这使得中小企业在有限的预算下,拥有了大型企业的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协作型机器人被设计成与人类员工共同工作,能够安全地执行危险、劳累或繁琐的任务,让员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活动,并降低职业伤害的风险。
传统工业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力量和高速精准的作业能力,它们被用于替代人类员工完成生产线上的任务。而协作型机器人则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设计的自动化工具。它们无需被隔离在安全围篱之后,可以与人类员工并肩工作,共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协作型机器人将在未来的工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代的浪潮:协作型机器人的崛起
在2019年的数据统计中,Universal Robots在中小型企业客户群体中的增长迅猛,背后的推动力则是其灵活的应用、亲民的价格以及快速的投资回报(许多客户在短短3到4个月内即可收回成本)。这一趋势在中国、巴西、印度及墨西哥等地区尤为显著,为那些非典型制造环境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尽管这些进步对于各层次的企业而言是好消息,但关于机器人对就业的担忧也时常被提及。随着部分工作或简或全自动化,机器人被误解为“工作抢夺者”。市场现状却揭示了另一面——人力需求远大于供给。面对即将退休的婴儿潮一代,以及对于制造和仓储类工作兴趣寥寥的X、Y及千禧世代,市场上的人力资源愈发捉襟见肘。而协作型机器人以其易部署和可负担的特点,成为了众多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他们协助一人、两人或十人的工作团队,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为企业一线生机。那么,机器人真的在抢我们的工作吗?答案并非绝对。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协作型机器人市场的需求与日俱增。从2018年的超过60%的增长率来看,其全球销售额正迅速逼近5亿美金。预计到2027年,协作型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市场份额将占据30%,全球年销售额有望达到56亿美金。作为全球自动化领域的佼佼者,台湾在汽车零部件、LCD制造、半导体等多个行业的自动化动能强大。企业纷纷引入协作型机器人,应对人力短缺和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适应的产线调整等问题。
以百泰齐为例,这家欧洲知名家具零售商的塑胶射出厂商面临大型自动化设备的多重困扰:噪音、庞大安装空间、安全距离设置等风险。引入四支UR5协作型机器人后,它们替代员工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解决了人力短缺的燃眉之急,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不仅制造业如此,民生消费产业也开始采用协作型自动化解决方案,以适应高人流、人员训练耗时等现状。手摇饮料品牌Babo Arms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引入灵活、适应小空间作业的协作型机器人,优化服务体验,打造科技与趣味并存的商业模式。
机器人的应用令人叹为观止。在我日常工作中,见证各行各业的客户将协作型机器人应用于各种新任务中是一种乐趣。更让我兴奋的是看到客户企业一夜转型,意识到我们的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这些实际应用案例充分证明了我们已迈入“协作型机器人的时代”。我深感荣幸能参与其中,共同见证下一个十年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