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有望升级为重大专项
在近期由中国机器人网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CIRS 2017)上,赵杰教授透露了关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的最新动态。他提到,论证组正在紧锣密鼓地论证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大工程的相关内容。他还透露,明年年初将发布备受瞩目的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指南。此次高峰论坛关注的焦点是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升级为重大专项的必要性和未来展望。赵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解析。
关于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大工程的任务布局和整体目标,赵教授指出,这一重大工程不同于以往的重点专项,它将跨越三个五年计划,涵盖更为广泛的任务和目标。其中,首要目标是突破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以提升国家的机器人技术与产业水平。解决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机器人产业向中高端和高端化发展。
赵教授在介绍整个计划之前,从三个维度对智能制造和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于重大专项在不同时期对机器人的新要求,赵教授做了详细阐述。论证组将智能制造的发展分为数字化深化应用阶段、互联智能阶段和自主智能阶段三个阶段。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对机器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互联智能阶段和自主智能阶段,机器人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从产业现状来看,赵教授指出了三个维度的问题: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产业空心化以及重点行业被国外垄断。针对这些问题,机器人部分总体研究内容有三个层次:一是前瞻技术基础的研究;二是提高机器人的智能体系和智能技术能力;三是实现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技术。这一重大专项的推进将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助力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这次高峰论坛,我们得以了解到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将在未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已经迈入关键性技术的攻关阶段。在这场革新中,智能机器人技术系统正逐步成为解决复杂应用工艺难题的关键力量。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未来三个五年计划的挑战,致力于推动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化、柔性化进程。
智能作业机器人技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至关重要。面向复杂的工艺需求,我们必须持续优化与创新机器人的性能与系统集成技术。这不仅关乎工厂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水平复杂工艺的程度愈加复杂化,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和发展潜力。智能作业机器人将深度参与到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
柔性制造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成为制造业的未来趋势。在这一领域,我们将探索全新的国家柔性制造模式,发展新一代的机器人产品。双臂机器人、协作性机械臂与外骨骼等新型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将成为我们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这些新一代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制造业的灵活性和效率。
特殊领域的机器人系统也是我们必须攻克的技术高地。在恶劣高负荷的技术环境下,面临作业对象范围极广的挑战,无论是处理几十米以上的大型物件,还是微米以下的精密操作,都需要我们研发出适应这些特殊环境的机器人系统。这不仅需要我们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更需要我们在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
展望未来三个五年计划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们期望国家在基础前沿技术方面能够达到世界同步水平,国产核心零部件的性能和水平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我们将有效缓解机器人产业的空心化问题,努力提升国产机器人的竞争力。到2025年,我们的技术前沿理论与水平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空心化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核心零部件在国产机器人中的装备量将突破50%以上。我们将致力于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普及和升级,提高机器人的装机数量和应用水平。到2030年,我们将解决技术前沿理论与技术的实用化和低成本化问题,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空心化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我们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和装机数量将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位列前五。我们将成功实现从工业机器人最大需求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保持技术创新的热情和决心,不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