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 制造到智造
中国正迈向智能制造新时代:从产能扩张到智能升级的转变
在达沃斯论坛的热闹会场中,一幕幕展现着未来制造业的蓝图。其中,一台由美国创业公司RethinkRobots研发的机器人——Baxer,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工程师陈瑞斌向与会者介绍,这款工业机器人能够模拟人类手臂动作,主要应用于药品包装和电路板组装领域。
Baxer是达沃斯会场机器人展区的展品之一,它代表了制造业的新趋势——智能化。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跌至荣枯线以下,预示着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压力增大。
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正试图将发展路径从产能扩张转向智能升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致辞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都体现了这一转型的决心和方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了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
与会者们认为,使用与人类安全共事的机器工人是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一环。机器工人的应用不仅能降低制造业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还能应对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的问题。康奈尔大学正在建设的Robobrain知识库将使这类机器人具备感知环境的能力,并快速适应新工作。
这一转变也伴随着质疑之声。有人认为机器工人的普及将加剧就业压力。对此,高通中国研究院软件部门负责人张亮回应称,简单操作型工作的需求量会下降,但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会增加。实际上,一些高度自动化的工厂并没有大幅减少雇员数量,而是转向了计算机操作和生产流程监控等工作。
除了机器工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也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路径。李克强在致辞中提到了大连的一家创客公司,这正是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软件路径的缩影。通过连接互联网提高生产效率,“中国智造”正在逐步成为制造业的新标签。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在积极寻求突破。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并非以机器替代人,而是希望通过技术的高效应用,使企业和员工都受益。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将成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的关键力量。
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紧迫而必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中国智造”将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这家公司建立的网络平台已经汇聚了28万名注册工程师的智慧。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他们如同拥有微观世界的“侦察兵”,搜集了东北地区约3万台机床的运行数据。随后,他们运用先进的分析软件,洞察这些数据背后的奥秘,为机床的智能改造与性能提升制定方案。这样的能力,不仅推动了企业内部的创新,更是引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放眼全球,这种基于数据搜集与分析的商业模式正如春风般蓬勃发展。网络解决方案领域的佼佼者思科公司透露,仅仅在过去的三年中,传感器的发货量就从2012年的42亿个跃升至2014年的236亿个,增幅惊人。制造业的国际巨头们正在利用这些传感器的数据,如同掌控着未来密码,提高运营效率。例如,通用电气最新生产的机车,平均装备了250个传感器,每分钟能测量高达15万个数据点。电梯生产巨头ThyssenKrupp AG则将传感器巧妙地融入到预测性维护系统中,有效减少了电梯意外停运的时间和维修人员的奔波。
在达沃斯的一次企业高管对话中,Peter Lacy发现商业领袖们对产业互联网的巨大潜力有着共同的认识。他们认为这不仅是渐进式的科技创新,更是一次颠覆性的变革。据埃森哲发布的报告预测,产业互联网将在未来十年内为中国带来数千亿美元的GDP增长。《物联网:推动中国产业转型》报告预测,到2030年,这一数字甚至可能达到惊人的5千亿至一万亿美元。
在全球范围内,政策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德国在多年前就推出了工业4.0战略计划,旨在实现智能设备交互和建立一体化的生产系统。其他诸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法国的“新工业法国计划”、韩国的“新增动力战略”、日本的制造业再兴战略等都体现了这一趋势。《中国制造2025》也在这个大潮中应运而生。中国的智能化转型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埃森哲全球副总裁李纲指出:“中国互联网的成本高、速度慢。”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可能会与发达国家市场之间出现巨大的数字鸿沟。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制造2025》的助推已经让一些企业开始迈向智能化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产业前景无疑将更加广阔。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共同迈向智能制造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