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万众创新 互联网化进程拉动智能制造
市场呈现六大显著特点,“互联网+制造业”崭露头角
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驱动力。今年上半场,国家策略明确支持智能制造的发展。从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智能制造不仅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更被视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工信部的一系列通知和各地出台的配套措施都在加速这一进程的实施。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工业转型升级、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引擎。
“互联网+制造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热度持续走高。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正引领着一场变革,不仅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更在营销服务模式上产生了巨大的化学反应。汽车、家电、消费品等行业正在加速拥抱互联网,由此产生的“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的应用模式层出不穷。如汽车巨头上海汽车集团与阿里巴巴的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家电巨头海尔推出的个性化定制智能洗衣机生产模式等,都充分展示了这一领域的无限潜力。
第三,跨境电商的崛起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承接海外订单、扩大出口,构建自主品牌。沈阳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国内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大龙网实现在线业务洽谈和海关申报服务的便利化,成功实现了产品对外价值链的转型升级。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拉美地区知名B2B电商平台合作,成功开拓了新的跨境电商贸易路径。
第四,云端制造生态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以云设计、云生产等为核心的云端制造正在加速发展。公共集成云端服务平台如佛山市家居行业的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开始运营,已有众多龙头企业入驻。专业细分云端服务平台也在蓬勃发展,如国内首个工业SaaS云——北京“云链”工业SaaS云平台正式上线。各大企业都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和配置资源,推动云端制造的普及和发展。
第五,O2O业务模式成为应用的新亮点。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通过O2O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在家居装修行业,尚品宅配打造的家具行业O2O闭环生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预约设计师,线下体验设计成果,最终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这种模式的出现为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制造业”已经成为当今市场的一大趋势和热点。从智能制造到跨境电商,从云端制造到O2O模式,都在展示着这一领域的无限潜力和广阔前景。我们期待着这一领域未来的更多创新和突破。青岛海尔在家用电器行业中率先提出了一项创新的O2O创客模式——“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该企业将自身的组织架构转变为一个开放、集联的平台共同体,允许员工在线上与用户互动,及时对接用户需求,并在线下创建小微创客企业,从而实现创新思想和产品的孵化,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体验。这一模式彰显了海尔对创新与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在机器人制造领域,新时达机器人打造了一个面向终端用户的O2O机器人销售平台。该平台不仅提供产品,还集成系统集成和服务资源,通过线下体验与线上订购的方式,构建了一个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体系。这一创新模式将决策、采购和延伸服务融为一体,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
金融众筹的兴起为制造业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上半年,金融众筹以其普惠金融、直连消费者的特性,为制造业企业构建了一个集产品研发、资金获取与价值挖掘于一体的创业创新孵化环境。创业者通过金融众筹平台与潜在用户互动,根据用户反馈调整产品设计,提高市场匹配率。金融众筹平台以其低融资门槛、灵活融资方式和快速迭代创新的特性,推动了中小创业企业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快速累积创业资本。目前,淘宝众筹已推出众多成功的项目,展现了金融众筹在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
尽管智能制造正在飞速发展,但仍存在三大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发展。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完善。我国缺乏完整的智能制造顶层参考框架,关键技术标准尚未统一,导致不同厂商产品间的兼容性和集成难度都较高。与此工业互联网架构体系也亟待完善。工业互联网中的异构网络间的融合问题限制了工业大数据的交互、存储和挖掘等,影响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传统行业的管理模式与“互联网+制造业”的新模式不相适应。面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国家在战略思路和管理模式上的应对不足以及对制造业政策的承袭都可能会阻碍“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明确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以适应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