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 苹果已经放弃的 为什么百度还在坚持
自从苹果宣布涉足造车领域,相关动态便持续吸引大众目光。许多人热切期待苹果能如当年革新手机产业那样,推出一款彻底颠覆现有汽车行业的全新革命性产品。
最近的消息却显示,曾经雄心勃勃计划打造L5级别自动驾驶的苹果开始调整策略,考虑降低自动驾驶的级别,并将新车的发布时间推迟到了2026年。
与此国内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以百度为例,他们始终坚定投入,这究竟是何原因?
自动驾驶技术从2009年谷歌启动该项目起,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虽然已被大众所熟知,但其神秘的面纱仍未完全揭开。事实上,尽管自动驾驶一词耳熟能详,但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人却并不多。
带着对自动驾驶的种种好奇与疑问,我有幸实地体验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关于自动驾驶的一些真实感受与问题。
当我们谈论自动驾驶时,许多人可能想象的是车辆完全自主驾驶,乘客在车内休息或进行其他活动,无需关注驾驶事宜。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理想。以小米发布的智能机器人铁大为例,尽管名为“机器人”,但实际上仍需要人的照顾。同样,要想实现上述理想的自动驾驶状态,仍需时日。
实际上,自动驾驶的分级制度早已被提出,从L0到L5,每一级别都代表着不同的自动化程度。目前以自动驾驶为卖点的新势力造车企业大多只能达到L2级别,而达到L3级别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所谓的造车新势力,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上,更多扮演的是硬件+软件的整合商角色,连自己的生产线都没有。
而在真正深耕无人驾驶领域的企业中,百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在2013年,百度就开始全身心投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研究,并在4年后推出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在一些特定道路环境下,Apollo的自动驾驶系统甚至可以通过AI完成全部驾驶任务,无需人为干预。
为了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各企业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特斯拉所采取的单车智能方向,主要通过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配合AI算法,在车辆自身维度实现高度智能化的自动驾驶。单车智能在应对复杂或路况配合度不够的情况下仍存在挑战。
另一种“车路协同”的解决方案逐渐受到关注,百度是这一方案的主要推动者。与单车智能不同,“车路协同”不仅涉及车辆自身的智能化,还融入道路信息,通过路与车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自动驾驶的目标。这也正是百度一直倡导的“智能交通”理念。
比较两者,不难发现“车路协同”更具高效性和智能性。因为车辆只是交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在众多车辆、实际路况、交通规则等变量因素交织的情况下,如何提出综合解决方案是更加协同、高效、智能的方向。而百度的“车路协同”理念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一种解决方案。百度不仅在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研发上走在前列,更在车路协同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远见和实力。通过车辆与道路的实时信息交互,百度让车载系统能够智能处理各类信息,从而应对复杂路况,实现更大程度上的智能化自动驾驶。想象一下,乘坐百度自动驾驶的汽车,您不仅能获取普通车辆的信息,还能以“上帝视角”洞察周围的交通细节,如附近的车辆、行人、路障等,这种全面的信息掌握无疑大大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前瞻性。
最近,百度推出的ApolloRT6无方向盘汽车的设计,更是展示了其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自信和实力。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设计创新,更代表了百度对于无人驾驶深层次的理解——真正的无人驾驶不仅仅是去掉方向盘那么简单,它需要的是AI技术与车辆工程的深度融合。
ApolloRT6不仅提升了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更在降低成本上做出了显著的努力,使得车辆成本仅为25万元。这样的性价比使得更多的商业模式和使用场景得以成为现实。按照李彦宏的预测,未来的无人车出行将比现在的网约车更加经济实惠。
而基于百度“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方案已经在全国50多个城市得到实践和验证,其AI信息控制技术更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一方案使得通行效率提升了15%-30%,有效缓解了一线城市的“限行”“限购”问题,并有望降低90%的交通安全事故。
有幸亲身体验了自动驾驶汽车,其行驶平稳,面对各种路况都能轻松应对。虽然车上配备了安全员,但他们并未参与驾驶操作,更像是政策和法规要求下的陪伴者。
综上,去掉方向盘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更像是一个标志,一个象征全面无人驾驶实现的信号。而百度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无疑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智能交通、智能出行的美好未来。如何进一步落实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并以此为生态衍生出更多商业模式,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