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工人转型 从生产线工人到机器人的主人

机器人技术 2025-01-21 11:42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富士康在中国各大生产基地已安装了超过4万台机器人,以替代部分人工。这一变革使得富士康昆山园区员工数量在过去六七年间减少了6万人。这一趋势,正如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多年前所设想的那样,他计划部署100万台机器人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

在富士康,一场生产线上的变革正在上演。从生产线工人到机器人的“主人”,工人们正在经历一场职业转型。随着工业机器人的迅猛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在iPhone7的生产车间里,机器人已经比工人还要多。冯柯是其中的一位生产线工人,他亲眼见证了车间的变化。从第一台机器人进入车间到现在,工人的数量大幅减少,而机器人的数量则大幅增加。在机器人的协助下,这个车间每天要完成大量的iPhone7Plus亮黑色手机外壳金属加工。大部分加工好的半成品会被送往郑州的富士康工厂进行组装,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

郭台铭对机器人的投入并非空谈。他提出的百万机器人计划正在逐步实施。富士康自主研发的“FOXBOT”机器人已经在多个车间投入使用,它们从事各种重复性工作,如堆栈、上下料取放等。尽管机器人已经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工人,但对于某些精细工作如外观检测等,机器人仍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尽管如此,冯柯和他的工友们已经意识到职业转型的紧迫性。随着机器人的普及,他们需要学习新的技能以适应这一变革。

富士康面临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的问题。随着全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竞争对手的出现,富士康正面临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主要的客户苹果正在逐渐分流订单以保证利润率。在这种背景下,富士康的工资水平受到巨大压力。多年来,员工们在年底期待的年终奖一直未能达到巅峰时期的水平。这一切都使得富士康的员工们感到焦虑。他们担心自己的工作岗位会被机器人所取代,未来的生计将面临挑战。

曾经,工人们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连续奋斗十个小时,连弯腰捡起一颗掉落的螺丝钉都是一种奢侈的享受。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逐渐在生产线上承担了更多的重复和繁重任务,使得人类得以解脱,投身于更为机动灵活的工作。这就是半自动化生产线的崭新形态。

工作环境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昔日的金属加工车间,由于需要冷却,油雾弥漫,地面湿滑,工人们不得不小心翼翼。而如今,为了机器人的福利,工作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冯柯回忆道,他曾亲眼见证这一变化。他深知,油雾会腐蚀机器人的电脑主板,增加维修率,因此现在的环境指标要求极高。甚至,车间里也开始种植花草,为工作增添一抹生机。

富士康正在经历一场自动化改造的浪潮。随着自动化的普及,工人数量的减少似乎已成定局。尽管机器人无法完全替代人类,但趋势已显。“就算机器人介入生产无法替代人类,但数量比人多是趋势。”冯柯的工友成功转型为机器人的操作维护人员,底薪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不仅仅是他的榜样,更是自动化时代下的新型工人形象。

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正在重塑工厂生态。操作工的数量减少,技术工的数量增加,工人结构从金字塔形向梯形转变。富士康从2011年开始投入百万机器人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员工自我转型。员工可以通过报名参加培训,学习自动化操作知识。对于学历较低的流水线工人,富士康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途径:先通过报考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的IE学院提升学历,再参加培训。工厂会为员工承担部分费用。

尽管如此,企业在自动化升级过程中仍面临着技术人才储备的问题。罗军表示:“企业需要更多的途径来培养专业化人才。”随着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增长,传统制造企业在自动化改造过程中需要适应新的技术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即便在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基础上引入机器人,依然需要时间和技术的支持。机器人在生产线上替代人工的速度并不快。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也表示:“机器人逐渐替代人类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尽管现阶段机器人还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的灵活性和精度,但在自动化浪潮中工作的工人必须承认,更多的工作机会正在被机器人蚕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的经济实力增强,机器人将在制造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据相关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内智能制造将迎来大的调整和发展阶段。在这个变革过程中,传统制造业将完成工业化改造并迈入智能制造的初级阶段。个别企业甚至将进入中高级阶段。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工人需要自我转型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技术环境。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