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助工程机械引领新时代发展

机器人技术 2025-01-19 16:38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谈及机器人,总会让人联想到未来科技与智能制造业的交汇点。在当下,随着人力成本逐渐超越原材料成本成为主要开支,装备制造业正经历一场转型升级的智能化浪潮,工程机械行业亦步亦趋。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和全球化的竞争态势,先进的制造技术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智能制造的真正内涵远不止于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它更是一个覆盖市场分析、生产管理、加工装配、销售服务、维修回收以及再生利用的全过程智能化体系。

上周,无论是CCTV-1的《新闻联播》还是CCTV-2的中国品牌故事栏目,都在聚焦工程机械企业的智能化转型之路。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作为行业的佼佼者,其智能化成果引人注目。其中,徐工集团作为工程机械领域的领军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走进徐工的装载机智能制造基地,你会被其规模与智能化程度所震撼。这座联合厂房占地面积相当于24个足球场,生产流程一气呵成,从下料、结构、涂装到总装,每年可生产2000台大吨位装载机。厂房内,先进的智能化制造技术和工艺设备让人目不暇接,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切割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在工艺建设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徐工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装载机生产全流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特别是焊接环节,大量的焊接机器人被应用于装载机的生产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焊接质量。徐工集团还注重全价值链的数字化改造,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支撑智能化制造。采用智能化技术后,徐工集团的产品设计周期缩短20%,产品数据准确率提高30%,生产计划协同时间由原来的两天缩短为仅40分钟。

中联重科则在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先行一步。他们通过全球协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平台,实现了产品与产品的互联以及产品与人的互联。PLM平台就像一个云智库,存储着故障库、知识积累库、试验数据库等信息。在生产制造、后期服务以及机器运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会存储在云智库中,为后续的智能化改进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这也使得中联重科能够在智能化转型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开支。

正如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所言:“工业4.0时代已经来临,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徐工集团和中联重科都在以具有自身特色的智能制造模式高端布局工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和全球化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中联重科与三一集团:智能制造引领企业转型之路

随着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向服务销售的转变,中联重科与三一集团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盈利模式变革。这种转变不仅为客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标志着这两家企业正在由传统的生产制造型逐步向高端的智能制造型转变,积极响应并引领工业4.0的浪潮。

中联重科,以其卓越的智能化和工业化融合制造水平,在智能制造领域已领先国内绝大多数装备及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让移动互联与工业制造无缝结合?他们通过为每台设备加装智能化元件,如传感器等,实现实时监控。中联重科的监控平台,利用这些智能化元件传递的数据,实现对机器的实时跟踪及24小时不间断的智能服务。公司内部也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变革,从工作派单、原料分解到智能组装等。这一转型不仅限于制造领域,还延伸至环卫和农机制造等更多领域。

从2009至2014年,中联重科在智能制造上的投入持续超过1亿元,见证了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坚定决心和持续创新。中联重科的董事长詹纯新表示,智能制造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将在未来占据公司销售的主导地位。

与此三一集团也在智能制造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他们打造的18号厂房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也是三一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该厂房实现了一小时内下线一台泵车的高效率。三一通过自主开发的信息系统——ECC全球企业控制中心,实现了与设备终端的联系,率先在业内开启物联网的应用。目前,数字化工厂技术在三一十多个业务单位得到广泛应用,助推公司生产模式的变革。

未来,三一集团将更多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整合、3D打印、机器人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及运营能力。其目标是带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并与全球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协同发展,共同缔造中国首个“工业4.0”示范区。这两家企业的转型之路,不仅展示了智能制造的巨大潜力,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转型参考。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联重科与三一集团正走在前沿,以智能制造推动企业的新发展,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崭新面貌。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