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人工智能 中国企业谋求全球技术竞争新突破
在遥远的美国西北大学,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长虹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展华益,向《中国企业报》的记者分享了他对于美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见解。他提到,今年6月底参加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技术会议后,深感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多个行业,从自动驾驶、人脸识别到医疗影像,甚至包括纹身识别、无需地图导航等尖端技术。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成果正紧密地与企业工业等领域结合,特别是在智慧家庭、教育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其实,这股人工智能的热潮不仅仅刮向了美国,也在中国的市场上掀起巨浪。受到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智慧家庭等领域开始深度应用。我们见证了第一台智能机器人、第一台人工智能电视,甚至是第一款人工智能学习机的诞生。
谈及人工智能市场,经历了两次衰落和三次崛起的它,今年再度因谷歌的AlphaGo战胜围棋国手李世石而引发社会关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张云泉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并非新鲜事物,而是在互联网及云计算等产业链的推动下,有可能在教育、医疗、安防等细分行业实现单点突破。
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和资本对于人工智能的商业前景极为看好,已经付诸实践。从谷歌、亚马逊、Facebook到英特尔、微软,都在人工智能领域掀起了一场资本扩张潮。据CBInsights统计,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数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近6倍。与此各大IT和互联网公司都建立了专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探索在不同领域的垂直应用。
IBM的认知交互技术总监秦勇透露,早在2011年,IBM就开始探索认知计算即人工智能。他们认为,人工智能不是五年或十年的规划,而是未来的百年战略。百度、阿里和腾讯等中国领先企业也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全面布局,从无人车、自然语言处理到计算机视觉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除了企业的自主扩张,也开始介入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发布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在未来几年内建立起人工智能的产业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和标准化体系。
制造业是人工智能最先受益的领域。已投入巨额资金支持智能制造专项,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到这个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认为,为了满足人工智能市场的需求,需要企业为主体,推动产学研结合,同时需要在产业生产能力发展中做好规划,起到引导作用。
尽管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应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潜力已经初步显现。无论是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还是智能决策,人工智能都在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扩大,人工智能的未来无可限量。在全球视野下,众多企业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尚处于萌芽和投入阶段。针对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众多企业仍在实验室中探索,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产业格局。这一现象对我国企业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够助力它们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夺取主动权。
在我国市场上,人工智能已经与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如智能机器人、无人机、互联网、医疗以及教育等。它在传统制造业中也展现了垂直应用的潜力,智能家居和智能汽车便是典型的例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陶永博士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着眼于家庭的实际需求,如照顾老人、孩子和青年,满足衣食住行、健康和舒适生活的需求。
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走进家庭生活的两大领域。它帮助人们提高生活效率,如智能机器人可以协助洗衣、做饭和清洁等家务。人工智能还能从精神和健康层面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健康机器人和聊天机器人。海尔的人工智能总监李宏言还指出,在企业市场营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精准的信息挖掘和推荐,为用户提供长期、智能的服务模式。
尽管人工智能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解决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等问题,但行业内的专家普遍认为,当前的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趋势,而是众多中国企业在全球技术创新竞赛中寻求超越的关键时刻。对此,企业需要审视并优化商业模式,思考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并持续获取资源。人工智能产品的普及也面临价格高昂的问题,这也要求企业寻找更经济、更实用的解决方案。
展华益也指出,在推进人工智能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单品的打造和推广,也要注重面向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解决方案的提升。两者应该并行不悖,相互促进。通过解决单品间的互联互通问题,我们可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和完善。这个新兴领域将推动中国企业在未来十年内赢得技术话语权和市场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