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春季行情来了需求涌现 核心技术仍是难题

机器人技术 2025-01-18 17:15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浪潮的推进,智能制造正在成为两岸制造业的新优势,这也使得工业机器人成为了最热议的话题。在这个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中国制造和厦门东南沿海的制造业最先感受到了回暖的气息。

本次工博会上,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尤为引人注目。众多机器人制造商纷纷表示,自今年开春以来,订单数量激增,工厂正在全力扩大生产。特别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需求涌现得尤为明显。

北京精雕集团福州分公司的工程师赖伟军透露,他们接到了高达6000台的订单。业务员在另一个装配自动化机器人展位上忙碌地记录客商联络信息,这种现象在展会中屡见不鲜。观望了一年之久的厂家开始积极行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需求方涵盖了汽车制造、工程机械、IT产品、五金机电、卫厨家居等多个行业。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智能机器人产业成为了时下最热门的新型产业。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在不断扩大,仅仅在2016年,就已经达到了7.24万台,同比增长了34.3%。在工博会的展厅中,机器人投篮、作画、甚至在蛋壳上进行微雕技术的展示,成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厦门博奥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史招华介绍道,自动化设备的效率可以替代六个人工装配的效率,同时还可以节省人工成本。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高危险性的工作,不仅可以避免工伤隐患,还可以减少企业的安全隐患。

除了江、浙、沪、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其他地区的制造商对自动化的理解程度普遍不高。史招华提到,运用自动化设备并不意味着能够完成制造的所有环节,而是满足其中的一部分机械化制造环节。而利用工业机器人的前提是制造商要改变以往的制造模式,进行标准化生产。

与此工业机器人也在向个性化和精细化发展。参加工博会的客商中,对机器人有需求的主要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它们更倾向于寻求针对本企业部件加工的“私人订制”,而不是满足于标准化设备的生产。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在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分析了中国机器人市场的现状: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了中国机器人市场的主要份额,而国内机器人产业大部分仍处在系统集成的阶段,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尽管如此,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仍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厦门顺琇焊切器材有限公司的郑经理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整个机器人制造行业当前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旺盛,未来前景广阔。目前行业内普遍面临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在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人才缺口尤为突出。国产机器人与进口机器人在技术方面仍存在差距,整个机器人制造供应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一个热闹的展览会上,一位具有江浙口音、一身老板打扮的人被智能机器人展位上精湛的焊接工艺展示所吸引。他询问厂家业务员小陈:“这些部件是否全部国产?”这个问题,他已经向多个展位询问过。在得知部分部件进口后,他主动与小陈交换了联系方式。在他看来,追逐“日产”部件并非盲目崇洋,而是出于对品质的严格要求。他透露,虽然国产机器价格相对较低,但部件损坏率高,维修频繁,相比之下,进口产品更为耐用。

利用德系、日系部件组装而成的工业机器人,在展厅中屡见不鲜,也是众多制造业客商关注的焦点。郑经理介绍,国外机器人制造积累了40多年的经验,技术成熟,具有优势。例如,机械手核心部件的RV减速机,日系和德系产品在行业里享有盛誉。

核心部件依然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软肋。在机器人行业工作了约20年的厦门松兴机器有限公司的陈红表示,机器人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目前,国内企业在核心部件的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难以与进口产品匹敌,难以获得用户的信任。这种情况已经给本土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带来压力。一些企业打出“自主研发”的旗号,但市场反响平平。相同功能的机械手臂,国产的虽然比进口的便宜数万元,但在质量上仍有一定差距。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一些企业选择与国际先进技术合作。广东诺能泰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区域经理周安川表示,为应对客户对气动元件的严苛要求,公司与德国亚琛大学展开合作,采用尖端技术生产。这种合作仍局限于气动元件等部分领域,距离核心部件的技术合作仍有距离。

陈红指出,掌握核心技术的上游企业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能够赚取超额利润。而下游的系统集成商仅能赚取微薄的利润。面对这一现实,一些企业仍在坚持自主研发。郑经理表示:“我们必须咬紧牙关进步,否则将被市场淘汰。”他预测,未来的工业体系将发生深刻变革,机器人自动化将成为主流趋势。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