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应探索智能制造知识创造之路

机器人技术 2025-01-18 14:25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融合,人类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等先进国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战略计划,如美国的《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旨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关于工业4.0这一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大经济论坛上备受瞩目,但其内部许多概念尚未有定论,解读层出不穷。

在我国,工业4.0时常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等词汇同时出现,它们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工业4.0的到来会给制造业带来怎样的变革?中国经济时报的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晓明。他以知识创造为独特视角,为我们解读了工业4.0的内在逻辑。

知识创造视角下的工业4.0解读

王晓明对“知识创造”的解读深入浅出,他提到,从知识创造的视角看,工业1.0到工业4.0的演进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从物质要素投入向知识性要素投入的转变。大部分中国企业目前仍处于机械化和自动化阶段,但少数企业已经开始迈向信息化和智能化阶段。这种转变的背后,是知识要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逐渐增强。信息化和知识化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增长和工业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进一步解释了知识创造的内涵:信息化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底层是数据,中层是信息,塔尖是知识。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形成知识。这是知识创造的过程。站在这个制高点上,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诸如“创新驱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战略发展方向在制造业中的具体应用。

谈到工业4.0与知识创造的关系,王晓明指出,知识创造的核心在于暗默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在制造业中,很多中小企业凭借工厂层面的暗默知识保持竞争优势。工业4.0的目标就是通过新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加速个人知识的组织化和社会化,加速暗默知识的表出化和形式化。这样,制造业就能更有效地利用知识创造价值。

对于“互联网+”的理解,王晓明认为可以分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两大领域。消费互联网主要服务于销售、服务等后端环节,而产业互联网则直接作用于制造业,是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领域。未来,产业互联网将成为互联网发挥作用的主要阶段和领域。

王晓明以知识创造为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工业4.0的深层含义及其与“互联网+”等概念的关系。在他的解读下,我们对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芯片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数据计算储存和处理能力的空前提升,已经共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格局。这些革新可以被归纳为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核心概念。它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来源和更快的计算方式,改变了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创造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制造业来说,这一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再工业化的浪潮中,美国国家战略的重振制造业路径,借助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力量,将暗默知识转化为形式化知识,打破了组织界限,通过知识的集成和融合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价值。与此德国和日本的工业路径则更多地强调工厂层面的工匠精神,注重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优化和提升。

未来的制造业竞争,本质上将是知识创造能力的竞争。云(平台)和端(企业)之间的较量已经悄然展开。究竟哪一方会胜出,答案尚未揭晓。在我国,领先的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创造。海尔集团的“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理念,通过开放创新平台汇聚各方资源,共同进行产品设计,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源、从单一产业到多学科、从单向到网络式的转变。

那么,如何从知识创造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呢?《中国制造2025》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的制造业概念。中国制造业的体系庞大、门类众多,因此需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阶段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和路径。智能制造无疑是重要的一环,但仅有智能制造还不够,应该是“智能制造+知识创造”。

王晓明指出,我们需要根据制造业的不同领域和特点,精准施策。流程性制造和离散制造需要区别对待,根据行业的特点、规律和发展阶段来出台更加精准、适用的政策。我们要认清德国、日本和美国在工业路径上的差异,借鉴两方面的经验。在扎实掌握场所方面的暗默知识的也要站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的制高点上,明确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深化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认识,研究工业4.0的内涵和发展规律,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形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智能制造+知识创造”的道路上,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制造业特色的道路。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