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机器人产业突围 如何以需求孵化核心竞争力
广东,这片制造业的沃土,已然成为工业机器人的“兵家必争之地”。
广东省经信委的规划蓝图已经铺开,未来三年,至少有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实现自动化改造。这一火热的市场需求,催生出了数百家本土机器人企业,同时吸引了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商如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以及德国库卡等纷纷进驻。
面对已经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机器人“四大家族”,掌握着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工艺,广东机器人产业如何突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近日,经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广东企业采取了多种策略进行突围。有的通过资本运作手段收购国外机器人公司,例如美的集团成功收购德国库卡集团;有的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力求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还有的则选择绕开海外制造商经营成熟的汽车制造领域,转而开拓自动化程度较低的家电、电子消费品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
让我们聚焦这一需求强烈的市场——美的集团,这家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企业,其动作引起了整个机器人行业的关注。他们不仅联手日本的安川电机分设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公司,还向德国的库卡集团发出收购要约,拟以高价将其收入囊中。显然,这些举措为美的进军机器人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家以白色家电起家的制造商,正试图借助机器人的力量重塑企业的未来。
事实上,对于广东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机器人不仅是产业那么简单,更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工业机器人新增数量全国领先,家电、电子消费品等传统制造业的集聚更是使得广东省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部门期待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能像中国高铁一样,以自主创新赢得市场。
现实情况是广东工业机器人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除了本土的系统集成商和研发机构外,还有来自“四大家族”以及海外制造商的强劲竞争。尽管广东企业采取了各种策略进行突围,但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能力。目前,“四大家族”占据全球工业机器人大部分市场份额,在技术和研发上处于领先地位。广东的产业链在系统集成环节较强,但在核心零部件研发环节仍然薄弱。
面对这样的挑战,广东的企业和部门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一些企业开始尝试绕开“四大家族”的技术围墙,开拓家电、电子消费品等市场的自动化需求。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在呼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国产化机器人的竞争力。
总体来看,广东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充满了机遇和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我们期待广东的机器人产业能够在未来实现更加长足的发展。国产机器人在市场上的崛起,已然成为众多国内企业的关注焦点,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他们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道路,那就是避开“四大家族”(指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四大国际巨头)的核心技术和核心领域,以创新和差异化寻求突破。
以广东嘉腾为例,他们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凭借两款拥有核心技术的AGV(自动牵引机器人)大放异彩,成功进驻核心展区。尽管他们的展位毗邻日本川崎、库卡等国际巨头,但公司的AGV依然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吸引了美国和北欧的客户的高度关注。
公司副总裁陈洪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指出,“四大家族”擅长的是机械手,即“机器代手”领域。而广东嘉腾选择攻关物流机器人,也就是“机器代脚”,成功绕开了“四大家族”的技术壁垒。
物流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是导航部件,而十年前,当广东嘉腾开始研发AGV时,物流机器人的导航技术被激光导航所主导,其技术被国外垄断。广东嘉腾通过引进国外的高精度电子陀螺仪技术,迅速解决了导航问题。从第一代概念产品到如今的第五代产品,他们研发的无轨惯性导航技术已成为AGV导航技术的领军者。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供应商尚未掌握将电子陀螺仪应用到机器人生产的技术。
在广州开发区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广州数控和巨轮(广州)智能研究院也分别探索出了自己的技术突围之路。广州数控利用其数控机床领域的技术积累,成功将其转移到机器人研发领域,并掌握了控制器、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巨轮(广州)智能研究院则采取“拿来主义”,引进德国、以色列等先进技术并进行二次开发。
这两家企业的负责人认为,在掌握不同程度的核心技术后,国产机器人在针对细分市场研发方面大有可为。巨轮(广州)智能研究院的总经理杨煜俊指出,虽然汽车制造领域的自动化程度较高,被一些国际巨头所垄断,但在3C、家电等新兴行业,国产机器人与海外机器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广州数控的智能制造中心主任助理宋健表示,本土厂家更了解市场需求,在自动化程度低的行业能够做出比进口厂商更快的响应。只要针对这些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自动化研发,就能抢先占领市场。
市场的需求是创新的源泉,广东的机器人产业正遵循这一法则,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实现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