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调教AI 诗人和编剧也可以到硅谷捞金了
在科技巨头的创新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创意人才正被吸引至虚拟助理的开发领域。这其中,有一位曾经是好莱坞编剧的萝宾·尤英(Robyn Ewing),她将自己的天赋带入到了这一全新的领域。
原本专职于电视剧脚本创作的尤英,如今投身科技,参与开发一款名为“Sophie”的智能手机应用。这款应用中的虚拟小护士,如同一个温柔的天使,提醒用户按时服药,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并将数据反馈给真实的医生。她的工作,就是为这款人工智能助理赋予人性化的特征。
随着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在虚拟助理领域的持续投入,为人工智能“编织故事”已经成为硅谷的新兴热门职业。不仅仅是软件工程师,诗人、喜剧演员、小说家等创意产业人员也加入到这个领域,他们的任务是为虚拟助理塑造生动的人格特征。
尤英拥有爱荷华大学的爱荷华作家工作室和电影学院的双重硕士学位。她打趣道:“或许这能帮我还清学生贷款。”她的好莱坞编剧经历让她擅长塑造角色的人格特征,而现在的她则需要将这种能力应用到虚拟助理的开发上。与电影电视中的角色不同,虚拟助理需要处理的是一些平淡无奇的重复性工作,但新兴的创业公司正在尝试让聊天机器人与人类进行无缝互动。为此,AI创作者需要注重让对话更生活化、更自然。他们必须设计出让技术更有温度的对话模式。亚马逊Alexa的设计师在回答问题时会加入人性化的语气词,而苹果的Siri则擅长说冷笑话,甚至还能表演beatbox。尤英表示:“你需要为虚拟助理构建整个故事背景,即使可能根本用不上。”即便如此,作家们仍然努力为重复性工作注入创意和人性化的“怪癖”。例如,初创公司x.ai的一名哈佛毕业生正在调试机器人Amy和Andrew,思考是否应该在回答中加入表情符号或直呼主人的名字。投资者对聊天虚拟助理的兴趣部分源于聊天应用的流行和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进步。这些进步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据独立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 Data预测,到2025年,美国将新增大量与机器人制造或自动化软件相关的新岗位。如今,虚拟助理已经成为办公室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伙伴。它们不仅能够完成重复性工作,还能与真实的员工进行交互和沟通。一些虚拟助理机器人已经能够代替领导向员工询问问题并整理答案,甚至与真实的行政助理进行邮件沟通。在这个充满创新的领域里,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催生了新的职业和工作方式。团队成员August Niehaus正在用最新的技术理念向其他成员展示虚拟助理的潜力与未来。微软聊天机器人小娜团队的创作之旅正在步入新的阶段。这个包含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电视编剧的六人团队每天都在探讨如何使小娜更加逼真,并回应各种政治问题。团队正在细化小娜对政治话题的回应,确保小娜的答案反映其作为“互联网公民”的角色,全面理解候选人的优点和缺点,而不偏向任何一方。小娜不仅可以流利地回答多种语言的问题,其团队还在开发新功能,如筛查邮件和提醒用户去见谁。他们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以确保小娜的行为既贴心又不过分干涉用户的隐私。团队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实现功能化的保持与用户的情感联系。马克·斯蒂芬·米都斯对此提出了独特的观点,他认为软件应具备个性化特点,并开启了潘多拉盒子般的可能性。与此他也提醒开发者要注意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避免触发人类的恐慌情绪。“恐怖谷现象”指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类可能会对过于像人类的机器人产生反感,这就需要开发者通过设计来提醒人们虚拟助理的身份,避免过度完美化机器人形象,避免给人带来冷漠和疏远的感觉。小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它知道自己不是人类时,它用一个讨好的笑话回答用户的疑问。另一款虚拟助理的开发团队同样强调要让用户明白虚拟助理的局限性和错误容忍度。在开发过程中也面临性别选择的问题。小娜虽然被赋予了女性的声音,但团队始终强调其虚拟身份。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些挑战将继续存在并需要解决。微软和其他初创公司在开发虚拟助理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学习并吸取教训,从每一次的失误中吸取经验,不断进步和完善。他们的目标是创造出既实用又富有情感的智能助手,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和伙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边界,并尝试寻找最佳的人机交互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令人惊喜的智能助手的出现。尽管付出了诸多努力,小娜的开发团队仍然有些许顾虑。他们始终致力于避免在性别方面设置刻板印象,例如限制了小娜的道歉次数,并特意避免使用自谦的言辞。最终他们似乎还是无意中陷入了将小娜设定为女性的思维定式。
开发团队坚定地认为小娜超越性别的存在。哈里森解释道:“小娜明白性别是基于生理特征的,而它本身并没有生理结构,因此它没有性别。它为自己是人工智能而自豪。”这份自豪不仅体现在话语之中,更蕴含在团队对其的打造过程中,致力于呈现出一种超越传统认知的存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