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将超过10年 智能化只是第一步
近两年,德国最为引人注目的制造相关词汇无疑是“工业4.0”。这是传统制造业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生产,正如一场革命般席卷而来。继蒸汽机、电气化和自动化之后,这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德国对这场新生事物的热情是有原因的。从被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开始,工业4.0在德国已经从愿景逐步变为现实。在今年的汉诺威IT展上,德国更是宣布接管此前由企业主导的工业4.0平台,以全面解决标准化制定、技术研发、数据安全等问题。这种积极的态度源于德国面临的外部压力,需要在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上保持领先地位。
那么,“工业4.0”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背景下,工业4.0为中国制造提供了一个转型升级的难得机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拥有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群,正在从设备提供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尽管与德国存在差距,但中国具备后发优势,无需经历德国企业改造设备、升级商业模式和改变内部组织结构的繁琐过程。
成功并非只靠先天优势就能实现。中国制造要想真正把握机会,还需在创新能力、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尽管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全球领军企业,但许多中小企业仍然依赖贴牌代工和廉价劳动力,缺乏创新动力。相比之下,德国的创新以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凭借创新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控制全球市场的“隐形冠军”。
“工业4.0”的实施可能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的主编森德勒表示,他一开始对这本书在亚洲的成功感到惊讶,尤其是在中国。森德勒解释,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人对寻找战略性的观念和想法非常感兴趣,这可能是该书在亚洲取得成功的原因。
森德勒还指出,“工业4.0是一条渐进路径,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实现。”他强调,亚洲尤其是中国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技术分析师、独立记者和作家的森德勒,深知数字化将彻底改变工业和日常生活。他发起费尔达芬工业峰会,讨论数字化对工业的影响,并希望通过《工业4.0》这本书帮助行业管理者理解数字化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探索之旅:从台北到德国,洞察工业4.0的魅力
当我游历台北、三亚和北京之后,我发现了经济增长的脉搏在亚洲跳动得尤为强烈。而当我深入了解中国时,我发现这片土地正渴望一条优质的经济增长路径。在这一背景下,德国的工业4.0概念应运而生,仿佛命运的巧合,为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这一全新工业革命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我通过访谈了解到一些背后的深层逻辑。
记者问:工业4.0这一概念仍然显得相当抽象,它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能否以一个虚构的企业为例,详细解构其操作过程?
森德勒回应:确实,我在下一本书中将尝试描绘一条清晰的路径。其核心大致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思考如何基于互联网提供未来的产品和服务,利用并分析产品和使用的数据,同时探索新的商业优势和模式;打破隔离各工程部门的壁垒,促进不同领域的工程师开展跨学科合作;在生产硬件产品之前,利用产品模型模拟整个功能,以确保产品的完善;紧接着,连接所有孤立的IT解决方案,支持工程流程,创建一个连续的数据链,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整合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的服务,以实现全面的数字化管理。
记者问:那么,实现成功的工业转型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森德勒认为: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操作和服务,需要实现整个工业价值创造链的数字化。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一套一体化的电子化生产数据管理,这样才能确保双向的数字流动。互联网的数据必须被工程师所利用,而工程模型也必须对各种服务有益。
关于中国的工业发展
记者问:中国目前提出了“工业2025”战略。你曾访问过中国,你认为中国和德国在工业发展上有什么不同?
森德勒分享:总体上,德国工业在世界舞台上非常领先,是德国经济的基石。中国在某些领域如高铁方面表现出色。但深入观察后,会发现中国在整体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明白工业对于经济繁荣的重要性,因此对工业4.0举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德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只是中国工业2025年背景的一部分。
记者问:很多人认为这将是新的工业革命,那么如何在这场竞争中不落伍于其他国家?
森德勒指出:就像每个公司或个人一样,每个国家都在寻找未来的道路。无法确定工业革命的下一步需要多长时间,但我们清楚它正在到来。不落后于其他国家意味着确保人民能够享受更多的繁荣。但没有人能够阻止其他国家不落后,只有自身努力是关键。
记者问:对于中国未来的工业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森德勒建议:中国需要真正实现开放,特别是向全球互联网开放,这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向民营工业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全力扶持青年创新者和创业型企业。从“十三五”规划开始,这些想法已经成为未来五年发展的核心部分。